时光如梭,驻村一年。从初出象牙塔的懵懂学子,到奔走田埂的“村里人”,三百多个日夜的淬炼,让我对“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有了切肤之悟。回首过去一年的驻村点滴,是理想与泥土的双向淬炼,是专业与乡情的深度交融,更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厚重的年轮。
一、褪去“书生气”,在生活中读懂乡村
初至魏家村,面对“老龄化程度高、产业构成单一、吕剧文化式微”的现实困境,我深刻体会到“学历荣耀”不如“脚下泥土”的分量。迁占调解中,通过记录村民诉求,我逐渐对“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村民从抵触转向支持,我彻悟:“公平秤远比推土机更有力量。”
二、争当“多面手”,在实践中锻造硬本领
乡村振兴是系统工程,从“乡村建筑师”到“吕韵传唱人”再到“富民勤务员”,三重身份的切换,让我在多元实践里持续淬炼。身为“乡村建筑师”时的蓝图绘制、景观打造;作为“吕韵传唱人”时的戏台搭建、演出承办;担当“富民勤务员”时的工坊打造、就业协调,都让我磨炼出了“逢山开路”的闯劲、“滴水穿石”的韧劲。
三、涵养“泥土情”,在传承中锚定前行路
扎根基层的日日夜夜,让我深刻体悟到:乡村振兴,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与时俱进,更要凝聚众智。从疏通灌溉沟渠到铺设产业便道,一条条“田间路”的畅通,不仅连起了村民的期盼与希望,更让我明白基础设施的“毛细血管”决定着乡村发展的“气血盈亏”。
废砖瓦变身文化墙,废轮胎组装成游乐场,“黄家班”的后人抚摸着新戏台轻声哼唱,这些“巴掌地”的改造让乡村绽放出希望的光芒,村民的一句“巷子比城里公园还美”,成为对我工作的最高褒奖。
“青衿不改为民志,沃野常怀赤子心”。乡村振兴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新旧融合的辩证法则。一场场生动的实践印证了“做给群众看,不如带着群众干”的真理,也让我更加坚定:唯有扎根泥土、创新求变、汇聚众力,才能真正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答卷。(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人民政府:张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