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住村更“驻情”:吃住在村是乡村振兴工作队的担当
时间 :   2025-08-13 20:46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邓雄斌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乡村振兴工作队如同连接城乡的纽带,肩负着破解发展难题、激活乡村活力的重任。工作队与群众的距离,往往藏在一顿家常菜的温度里,映在田埂间同行的脚印中。


而“吃住在村”这一看似简单的工作方式,实则是工作队扎根基层、融入群众的“金钥匙”,更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举措。它不仅是一种工作姿态的体现,更是践行群众路线、凝聚乡村振兴合力的必然要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乡村的事,归根结底是群众的事,只有真正沉下去,才能摸清实情、找准症结。当工作队把“办公室”搬到村口的党群服务中心,把“家”安在村民的隔壁邻舍,意味着他们主动褪去“外来者”的身份,以“村里人”的视角观察乡村的真实情况。


清晨听着鸡鸣起床办公,傍晚伴着炊烟走家入户,工作队成员能在田埂间与老农唠嗑时,知晓今年的收成预期;能在夏夜的晒谷场上,听村民细数产业发展的烦恼;能在红白喜事的帮衬中,读懂乡村农人的朴实情感。这样全身心融入乡村的驻村生活,让原本抽象的“乡村振兴”蓝图变得清晰可触,也让工作队的决策部署更贴合群众的真实需求。


吃住在村,是炊烟里的信任。初到乡村的工作队,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村民递来的茶水永远是满的,脸上的笑容却带着距离感。这种疏离感,担心他们“走过场”、“搞形式”,而工作队用“同喝一缸水、共吃一锅饭”的实际行动,能一点点消解这份疑虑。日常点滴的互动,让群众看到工作队脚踏实地,当群众主动找到工作队说上家长里短,把藏在心里的想法掏出来说,乡村振兴工作才算真正接上了“地气”。


当然,吃住在村不是简单的“搭个铺、起个灶”,更要带着为民服务的真心、怀着想做实事的真情。要杜绝“住村不住心”的形式主义,不能把驻村变成“蹲点打卡”,要避免“扰民式”帮扶,在与群众相处中把握好分寸,既要亲近又不能失原则。真正的住村,是“身入”更“心入”,是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自己的事来办,用实干赢得群众信任。


乡村振兴的答卷,终究要写在群众的心坎上,离不开工作队与群众的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吃住在村,看似是工作方式的选择,实则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践行。当工作队的灯光与农家的灯火在夜色中交相辉映,当干部的话语与村民的乡音在庭院里自然交融,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便会在这份“鱼水深情”中不断涌动,最终汇聚成推动乡村蝶变的磅礴力量。(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邓雄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