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当我在莱州市初家村便民服务中心收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时,手中那本泛黄的《莱州抗日英烈录》微微发烫。此刻,村西头那片曾被战火洗礼过的土地上,新栽的苹果树苗正迎着秋风舒展枝桠,如同我的基层生涯,在泥土中扎下深根。
一、初心的重量:当"书生气"遇见"泥土香"
去年盛夏,我带着“让青春在基层闪光”的豪情来到这个有着红色基因的村庄。村口那棵百年银杏树下,92岁的老党员王守义攥着我的手说:“小张啊,当年八路军在这里打鬼子,靠的就是脚底板和老百姓的心连心。”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掌,让我第一次真切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初到村里时,我总想着用PPT展示发展蓝图,却在村民大会上遭遇尴尬。当提到“智慧农业”时,种了四十年地的李大叔直言:“俺们要的是能浇上水的机井,不是花架子。”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的“学生思维”。
二、泥土里的大学问:从"解题者"到"共情者"
转折发生在那个暴雨夜。村民老周家的土坯房漏雨,我举着手机电筒帮忙苫盖塑料布时,发现他床头放着本《平原枪声》。原来这位沉默寡言的退伍军人,父亲曾是抗日游击队员。我们聊起书中“夜袭程家村”的章节,他的眼睛突然发亮:“当年俺爹说,鬼子烧了程家村三回,乡亲们就把地窖挖深三尺!”
这个夜晚让我懂得,基层工作不是做数学题,而是要读懂每个数字背后的故事。我开始随身携带“民情日记本”,记录的不只是待办事项,更有张婶家的药瓶、赵叔家的化肥袋、孩子们在村史馆前听抗战故事的欢笑。当我把“机井工程”改名为“抗旱保苗行动”,并在开工仪式上讲述1942年村民用脸盆端水支援前线的往事时,李大叔主动捐出了自家拖拉机。
三、传承:把红色基因融入基层血脉
今年清明,我牵头组织的“红色家书诵读会”在村文化广场举行。当15岁的婷婷用稚嫩的声音念出“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时,台下几位老人悄悄抹起了眼泪。这些家书是抗战时期村民赵德明写给儿子的绝笔,如今被我们整理成《胶东红色家书选》,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教材。
在推进苹果产业升级时,我特意引进“抗日老兵果园”项目。每棵果树都挂着二维码,扫码就能听到90岁老兵讲述当年护送伤员的故事。这个创意让我们的苹果成了“有故事的苹果”,价格比普通果高出一倍,村民们笑着说:“这果子甜,甜在有根有魂。”
四、答案写在大地上:基层是最好的课堂
转正之际,我站在村东头刚修好的“拥军桥”上,看着载满苹果的货车驶向远方。这座桥连接的不只是两岸田地,更是历史与未来。一年来,我学会了在田间地头开“板凳会
议”,用算账本的方式讲政策,把防汛演练变成重现“地道战”的情景剧。当90后村民小刘在我的鼓励下开始直播卖货,当留守妇女组成的“红色绣娘团”用十字绣重现抗战场景,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不是简单的“输入输出”,而是用真心唤醒真心,用传承激活创新。
此刻,村史馆里新增的“新时代答卷”展区,陈列着我的转正申请书和村民们按满红手印的推荐信。窗外,那片苹果园在夕阳下泛着金光,正如80年前这片土地上燃起的抗日烽火,始终闪耀着不灭的精神之光。我知道,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才刚刚开始,而答案,永远写在脚下这片红色热土上。(莱州市委组织部:刘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