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党风政风为之一清,社风民风为之一新。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为基层干部,我们既是政策的执行者,也是作风的展示者。八项规定不是一阵风,而是一把尺,量出了党员干部的作风成色,也测出了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基层工作要久久为功,需要我们像钉钉子一样,一锤接着一锤敲,把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好作风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一、八项规定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
有人觉得八项规定约束多、规矩严,干起活来“束手束脚”。其实不然,八项规定看似给干部戴上了“紧箍咒”,实则是系上了“安全带”。基层工作直面群众,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果放松要求,今天吃一点、拿一点,明天就可能滑向违纪违法的深渊。八项规定划出了红线,也标出了安全区,只有严守规矩,才能行稳致远。
二、八项规定不是“一阵风”,而是“四季雨”
有些基层干部认为,八项规定是“上面的事”,跟基层关系不大;有的觉得严一阵子就过去了,风头一过还能“松口气”。这种想法要不得!八项规定不是稍纵即逝的“一阵风”,而是滋养政治生态的“四季雨”——春雨润物无声,夏雨涤荡污浊,秋雨催熟硕果,冬雨淬炼初心。从封住违规吃喝的嘴,到管住公车私用的轮,再到扎紧报销制度的笼,唯有在每个毛细血管都装上“纪律过滤器”,才能确保党的肌体永葆健康。
三、群众满意是“硬标准”,实干才是“真功夫”
八项规定落实得好不好,群众的眼睛最亮、感受最深。基层干部要以群众满意度为“硬标准”,多下“真抓实干”的功夫。
减“虚功”才能增“实效”:砍掉那些“走过场”的会议,压缩“凑材料”的检查,让干部从“会议室”走进“农家院”,从“填表格”转向“解难题”。
破“形式”才能立“实绩”:把“文山会海”的时间省下来,用于走访调研的“脚底板功夫”;把“超标接待”的经费压下来,变成修路架桥的“民生账本”。
群众的“小事”就是干部的“大事”:谁家水管漏了、哪块农田旱了、老人医保没办好、养老问题未解决等这些“芝麻事”攒起来,就是检验作风的“千斤秤”。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八项规定不是限制干部“作为”,而是引导干部“善作为”。把心思从“酒杯”转到“口碑”,从“材料”转到“实料”。干部干得怎么样,老百姓心里有本明白账,是“真落实”还是“做样子”,群众的笑脸和点赞,才是最好的考核标准。
八项规定是改进作风的切入口,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亮丽名片。基层干部身处一线,更要带头遵守、模范执行。让我们以八项规定为镜,正衣冠、明得失;以群众期盼为标,践初心、担使命,让清正廉洁之风永驻基层。(贵州省从江县加榜乡人民政府: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