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安全部通报的多起公职人员泄密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些典型案例犹如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再次为国家安全防线敲响了警示。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背景下,每一起泄密事件都可能成为侵蚀国家安全的“蚁穴”。作为国家秘密的“第一守门人”,公职人员肩负的责任重大。
综合分析通报案例,当前泄密形式呈现多元化、隐蔽化特征。具体表现为:部分公职人员因虚荣心在朋友圈炫耀敏感信息,有的因疏忽大意在社交媒体“随手拍”中暴露工作细节,更有甚者利令智昏,为谋取私利主动出卖国家机密。这些行为集中反映了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政治意识严重淡薄,对国家秘密缺乏基本敬畏;二是职业操守严重滑坡,将公权力异化为谋私工具;三是防范能力明显不足,对新型间谍手段缺乏应有警惕性。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中坚力量,公职人员保密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国家安全防线的稳固程度。我国《保密法》明确规定,保守国家秘密是全体公民的法定义务,对公职人员更设有特殊条款。深入剖析案例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泄密行为都源于思想防线的松懈。例如,某地领导干部在涉外场合高谈阔论工作“内幕”,某部门工作人员为炫耀身份在社交平台晒出涉密文件——这些看似“无心之举”,实则是政治觉悟缺失、法治观念淡漠的典型表现。
筑牢保密防线必须坚持制度建设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建立健全覆盖涉密人员上岗审查、在岗监管、离岗脱密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在技术创新方面,要着力构建智能“防火墙”,通过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前沿技术阻断信息泄露渠道。某省机关研发的“保密智能监测系统”可实现异常信息传输的实时预警,某央企推行的“最小知密范围”原则有效控制了敏感信息的扩散范围。这些成功实践证明,唯有制度刚性约束与技术柔性防护相结合,方能构建严密的保密防护体系。
治本之策在于从思想源头筑牢防线。各级机关应当将保密教育作为公职人员培训的必修课程,通过案例剖析、情景模拟等沉浸式教学强化风险意识。同时要构建常态化监督机制,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值得推广的实践经验包括:某直辖市将保密知识纳入领导干部任前考试的“一票否决”项,某部委通过“保密宣传月”活动开展实战化应急演练。这些创新举措为培育全员保密文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公职人员作为国家秘密的守护者,其保密工作成效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此次通报的典型案例,既彰显了党和国家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定意志,也为全体公职人员划定了清晰的行为禁区。面对国家安全这道永恒考题,每一位公职人员都必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共同守护我们共同的安全家园。(贵州省从江县加榜乡人民政府: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