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我们必须始终牢记“人民至上”的理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心用情做好群众工作,真正成为群众的知心人、暖心人、放心人。
深入群众,察民情、听民声,做群众的知心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基层干部的基本功。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深入基层、走进群众,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要摒弃“坐等上门”的工作方式,主动下沉一线,通过入户走访、民情恳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意见,摸清基层实情。只有准确掌握群众的“急难愁盼”,才能确保政策制定有的放矢、工作推进精准有效。当前,部分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仍面临实际困难,基层干部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善于从群众反映的“小事”中洞察民生“大事”,从个别现象中发现普遍问题,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倾情服务,解民忧、纾民困,做群众的暖心人。群众工作不仅需要方法,更需要温度。基层干部要始终带着感情做工作,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用真诚和耐心赢得群众的信任。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换位思考,体察群众难处,避免“冷硬横推”的官僚作风。例如,针对老年群体办事不便的问题,可推行“上门办”“帮代办”服务;针对困难家庭,要精准落实社会救助政策,确保应帮尽帮;针对基层矛盾纠纷,要耐心调解,依法依规化解,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只有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才能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真抓实干,惠民生、促发展,做群众的放心人。群众最看重的是实效,最反感的是形式主义。基层干部必须发扬实干精神,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惠民政策落地见效。在乡村振兴中,要立足本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在基层治理中,要聚焦人居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完善等民生实事,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在民生保障中,要确保政策执行不打折扣,坚决杜绝“中梗阻”现象。要敢于担当、善于作为,面对矛盾不回避,遇到问题不推诿,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取信于民。只有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说话,群众才会真心认可、坚定支持。
坚守初心,强作风、树形象,永葆公仆本色。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宗旨意识,防止脱离群众的危险。要经常对照群众需求检视自身工作,坚决纠治“庸懒散浮拖”等不良作风,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要注重提升服务能力,加强政策学习,优化工作方法,确保既能“接地气”,又能“有章法”。只有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才能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就是“为民”二字。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困难,用实干实绩赢得群众信任。唯有如此,才能让党的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才能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共同书写更加美好的民生答卷。(贵州省从江县往洞镇人民政府: 李广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