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浓情,安康周全”,一岁之末为“腊”,意为新旧交替,辞旧迎新之时。从第一天报到成为一名基层选调生至今,已经有半年的时间了。回想着从医学生到选调生的人生初体验,“以人为中心”的医学观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观在基层求学路上撞了个满怀,这段经历更像是带着“医学思维”在基层这所学校重新学习“必修课”,从头做一名“小学生”。
学调查研究“好方法”,下准群众问题“诊断书”。初到基层,为了尽快熟悉工作,便珍惜每一次走访入户、调研民情的机会。每一次调研的实践,更像是过往在诊室“问诊”的过程,但是真正想在基层“下诊断”却容不得半点懈怠、来不得半点虚功。“有温度、有深度、有准度”被称做“诊断三部曲”,挖掘群众问题也是如此,只有通过“问诊”问出群众“心里话”,通过“视触叩听”的抓准民生“痛点”,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开出“诊断书”,才能把基层复杂的“病情”理顺,真正把“病根”从群众心中剔除,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练为民办事“真本领”,拿稳解决问题“手术刀”。基层党务管理、雨季防洪抗汛、旧房改造征迁等一系列工作,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基层的“千头万绪”。一众前辈们在“多元复杂”的群众诉求面前依然能做到“稳如泰山”,这不免令我想起了“如履薄冰亦向前”的外科学精神。青年干部其实更像是每间手术室里的“主刀医师”,群众的大事小事都是“无影灯”下亟待解决的“病灶”,站在边上看,不如扑下身子探“病根”,只有从“薄弱地方”打开通道,遇到问题一刀一刀“切”,不断寻找“峰回路转”之策,才能早日练就“看得准、敢下手、做得好”的为民办事“真本领”。
悟基层工作“辩证法”,开出为民服务“好药方”。做好基层工作需要锚定目标,但绝非固执坚守,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创新思维,学会“辩证”开展工作。传统中医讲求“阴平阳秘”“中观正见”,这既指“整体平衡”,又包括“个体协调”。“干群关系”其实是工作中的“整体”,只有两者紧密结合,干部真正为群众办实事,敢接“烫手山芋”,才能配出群众所需的“良药”;而“群众问题”又要从“个体”看待,通过“望”现状、“闻”期望、“问”难题,“切”出不同的“症结”和“脉搏”。唯有用好“理、法、方、药”的综合方案,才能寻到基层工作中的平衡与协调。(潍坊市奎文区广文街道:孙常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