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要始终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被“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被看得见。倘若博物馆的文物始终束之高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被藏于深闺,久而久之,又有多少人知晓,小心翼翼的保护并不等于畏首畏尾的封存。从大山里传出的民族曲目《牧》,到经典诗词改编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再到红极一时的《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等,中华传统文化似春日绿意般延出高不可及的朱红宫墙,这些优秀作品都紧跟时代,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发共鸣,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讨论话题。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被听得到。从蜀地三星堆到汉唐长安,从玉器、青铜器、丝绸到漆器、金银器,驼铃声声,脚踏万丈,是张骞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海风阵阵,是鉴真东渡日本促文化繁荣,延续中华文化是外国友人认识中国的第一步。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道路上,需要我们以自信的态度积极推广本民族优秀文化,对内,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底蕴,对外,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了解真实而立体的中国。
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被摸得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韵脚里有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文化自信,让文物“活”起来、文化“潮”起来,从文创雪糕到盲盒,从小夜灯到立体书、玩偶、日历、挂件灯等日常用品,各种文创产品频频出圈。敦煌洞窟中的高科技,让传统壁画在现代技术的融入下,呈现3D视觉效果,让人身临其境,通过技术的放大,使壁画的细节一览无余,旧内容和新形式的碰撞,让文化有了新表达,通过轻松的方式,与灿烂的传统文化展开“打破次元壁”的对话,让人们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感受中华文化魅力、汲取中华文化精髓。(从江县档案馆: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