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身处执政一线,他们是国情党情民情的“亲历者”。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作出乡村振兴这个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基层干部更是“5+2”“白加黑”连轴转,把青春和汗水都奉献在广大农村地区,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然而也要看到,高强度的工作加上密集的督导检查、“领导调研”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休假时间。一方面,是由于基层单位都想展现工作成效和干部精气神最好的一面,所以盛行“内卷”之风;另一方面,“任务式”的“领导下乡”给基层财政和干部正常工作也造成了不小的工作负担。尤其是在应对高层级的“领导下乡”的时候更是省州(市)县乡村“四级动员”,“分层督导”大幅度增加了基层单位的工作量。
顶层设计做不好,“基层减负”就是空话。俗话说:“上级一句话,下级跑断腿。”“层层加码”的行政思维也带来了执纪监督过程中更为苛刻的考核指标,让基层干部在应付检查和督导中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影响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上级有关部门在制定决策的时候一方面要多多参考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实事求是、科学决策;另一方面更要强化智慧管理和信息共享,严格落实“基层减负”各项措施,而不是在政策执行上“搞变通”“打折扣”,变相增加基层工作量。
调研成果不转化,关爱干部就是“客套”。俗话说:“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成一事。”自中央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来,越来越多人把目光投向了基层,越来越多的调研课题也与基层息息相关。然而,如何把调研成果转化为科学决策的依据、推动发展的实效、长期遵循的制度,却成了各级各部门调研组的“老大难”。因此,基层干部的休假难题虽然得到了舆论关注,却也迟迟得不到根本解决,反而让一些基层干部怨声载道、苦不堪言,背后吐槽“自愿加班,心有不甘”。特别是乡镇一级干部话语权弱,面对上级指令敢怒不敢言,不得不放弃正常的休息时间。
休息(假)权保障不到位,节假日就是“摆设”。俗话说:“要叫马儿跑,就得叫马儿吃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休息权。但由于基层干部的特殊性质和劳动关系,拒绝加班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不担当、不作为的表现,从而引起一定的纪律处分或者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因此,虽然没有正式文件通知,但是节假日加班已成常态,基层干部不得不面临“两地分居”“家事难担”的窘境。更有甚者,毫无节制地倡导“疲劳战术”,甚至提倡“加班为荣”,实则“竭泽而渔”,极易造成基层干部的“过劳死”“猝死”。
“关爱基层干部”不是一句空话,“爱岗敬业”不应以加班为荣。各级党组织一定要把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桎梏、“套路”中解脱出来,真正将“基层减负”政策和基层干部休息权利落到实处,为让基层干部更好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榕江县仁里水族乡人民政府:张凌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