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能否真正落实落地,关键也要看基层,所以,现在基层大有可为。
青年干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在2020年底得到了历史性的化解,而如何巩固好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也成了新一轮挑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无数个刚从脱贫攻坚战一线下来的青年干部再次奔赴战场,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他们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是他们真实的写照。他们的做法一是利用“一户一档”建强村级组织,扎根基层,积极培养帮助村后备干部;二是改善村容村貌,使环境整治常态化,有效消除视觉贫困;三是发展特色产业,立足长远,以苗侗民族刺绣、农特产品为主抓手,开展拥有自己特色的产业资源。基层问题繁且杂,也是最锻炼才干的地方,不断尝试新做法,用经验和教训谱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土人才因地制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能准确把握广大农民需求,他们也是最关心农民群众利益问题,所以,要充分利用本土人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首先要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到重要位置,自主培养和吸引本土人才到基层,务必最大限度发挥本土力量;其次充分挖掘分散在乡镇、农村的致富能人、种养大户和“土专家”“田秀才”,乡土人才通过成立农业技术合作社,带动身边群众学技术、学经验,利用网络平台打造新的致富路线,把只能自产自销的农产品发展成拥有自己特色的商品;最后政府通过创业资金、技术扶持、职称评定、发展晋升上给予倾斜和突破,让乡土人才放心投资、安心经营,通过“政府+企业+乡土人才+农户”等经营模式,让更多农村优秀青年脱颖而出。
全能型人才向基层扎实扎深。基层涉及民生、社会治理、生态、产业等多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全面性的重要工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也特别高,既需要高学历、高知识水平的专家,也需要拥有丰富农村生活生产经验的基层实践者。利用青年干部加本土人才的方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采用农村改革红利鼓励高校毕业生、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发展,加快引导人才向基层、农村流动,有针对性的让人岗合一。基层也存在着让许多人才留不住的问题,这与待遇、环境、政策等诸多因素都有关,只有在不断实现乡村振兴的路上完善人才保障机制,给乡村人才解决实际困难,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让基层人才无后顾之忧,才能全身心投入到乡村振兴中去。(通讯员:陈礼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