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视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古人以清风喻澄澈心境,今时亦可借清风喻优良作风。作风建设如一场“大扫除”,唯有以“清风”为帚,扫去形式主义的“浮尘”、官僚主义的“积垢”、享乐主义的“浊气”,方能让公权力回归为民本质,让干事创业的环境愈发清朗。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当下,以“清风”立标、以“清风”践诺、以“清风”固本,是深化作风建设的必由之路。
以“清风”立标,校准作风建设的“方向仪”。清风的特质,在于不偏不倚、纯粹坦荡,这恰是作风建设的核心标尺。倘若干部心中无“清风”,行动便容易偏离正轨。近年来,从中央八项规定持续发力,到各地开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再到对“躺平式干部”的精准问责,本质上都是以“清风”为尺,为作风建设划定红线、明确方向。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清风”为镜,常照自身是否有“虚、浮、假”的苗头,是否存在“懒、散、拖”的倾向,始终让行动与“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同频共振。
以“清风”践诺,激活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清风的价值,在于驱散阴霾、滋养生机,优良作风的价值,也在于破除阻碍发展的“中梗阻”,点燃担当作为的“引擎”。作风建设不是“束手脚”的枷锁,而是“明方向”的指南——真正的“清风”作风,是“清廉”与“有为”的结合体。作风建设的落脚点,是让“清风”转化为干事的动力,干部守住清廉底线,才能放开手脚为民谋利,秉持务实作风,才能把政策落到群众心坎上。唯有如此,“清风”才不是停留在文件里的概念,而是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实效。
以“清风”固本,筑牢长效治理的“防护网”。清风的持续,依赖于稳定的风向;作风建设的持久,依赖于制度的保障与文化的浸润。若想让“清风”长吹不歇,既需“硬约束”扎紧笼子,也需“软浸润”涵养自觉。要以制度之力“定向”,通过完善权力监督机制、细化绩效考核标准,让“清风”有章可循。也要以文化之力“养气”,通过廉政教育、家风建设,让“清风”理念深入人心。制度的“刚性约束”与文化的“柔性滋养”相辅相成,才能让“清风”成为常态,让作风建设告别“一阵风”,走向“四季春”。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当“清风”吹走的是作风之弊,留下的便是民心之暖;当“清风”涤荡的是私利之念,凝聚的便是奋进之力。广大党员干部若能以“清风”自守、以“清风”践行,作风建设定能不断走深走实,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清风正气”。(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住建局:赵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