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视觉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AI技术日趋成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也越发普遍。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先进技术进行虚假商品宣传,误导消费者,严重削弱了消费者对商家、行业乃至整个市场的信任,破坏了公平竞争、诚信有序的营商环境,亟待引起重视。
内容审核存在短板,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目前,众多网络购物及外卖服务平台,在识别AI生成的虚假宣传图片、视频方面存在技术盲区。部分商家利用AI合成虚假的门店实景图、生产场所视频、模特展示图,更有甚者侵犯名人肖像权,通过AI合成视频带货。例如,北京市场监管微信公众号2025年10月15日发文通报,2025年6月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查处某公司,该公司通过AI技术合成某知名主持人视频,在自有网络视频账号以短视频形式宣传其销售的“深海多烯鱼油”,宣称“可解决头晕头痛、手脚麻木、四肢乏力”等虚假医疗功效,违反我国广告法相关规定,已被依法作出行政处罚。再如,2025年央视新闻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的形象遭AI伪造用于虚假宣传的事件,部分商家通过AI换脸、合成人声等手段,制作张伯礼院士为某美白护肤品代言的宣传视频,误导公众,既损害公众健康,也侵犯了张伯礼院士的合法权益。
打击惩处力度不足,不法分子有利可图。针对利用AI技术开展虚假营销的行为,相关法律法规虽已有所规范,但惩戒力度与违法收益相比仍显不足。加之此类虚假宣传操作简便,仅需收集相关信息输入AI系统,便可短时间内批量生成虚假图片、视频及数字人等内容,且互联网信息传播具有高效性与隐蔽性,双重因素为不法分子创造了可乘之机。部分商家受利益驱动,不惜铤而走险触碰法律红线。例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2025年10月16日发文,苗古金贴(厦门)大药房有限公司利用AI技术生成虚假人物形象,并谎称其为第56代苗古金贴传承人,广告中还以“中老年专用”等虚假信息欺骗、误导消费者,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其罚款120万元。从该案例来看,120万元的罚款相较于其通过虚假宣传获取的巨额利益,难以形成足够震慑。
公众辨别能力不足,易陷入消费陷阱。防范和治理“AI营销陷阱”,需进一步加强对商家的监管,同时着力提升消费者的识别能力,坚持监管与教育并重、双轨并进。当前,AI合成的图片、视频作品已达到难辨真伪的水平,多数群众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对新兴技术的接受、理解和判断能力相对较弱。不法商家将AI数字人包装成“理财专家”“老中医”“情感导师”等形象,搭配算法推算的标准化话术,极易诱导消费者消费。据环球网报道,受害者赵黎(化名)的母亲,被短视频平台上AI数字人扮演的“养生专家”通过直播诱导,花费16761元购买了杭州唐来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的保健品,经专业检测,该保健品并无宣传中的功效。
针对利用AI技术开展虚假营销的行为,成为新的营销陷阱。网民建议:一是平台方加大技术投入,提升AI生成虚假内容的识别能力,建立更为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二是强化打击惩戒,一旦发现相关行为立即严惩不贷,将涉事商家列入黑名单;同时加大案件公示与宣传力度,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防范此类陷阱的合力;三是加强教育宣传,通过老年大学、社区讲座等形式,揭露相关诈骗手段,提升公众对新兴技术的理解与认知,防范AI营销陷阱。(贵州从江县统计局: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