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暖心食堂的温度与精度:老年助餐的“德州实验”
时间 :   2025-11-10 19:53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宗振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一餐饭的温度,不仅关乎长者的胃,更连接着社会民生的心。在德州,一场关于老年助餐服务的实验正在悄然进行。这不仅是民生保障的必答题,更是对基层治理能力的深度考验。随着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高龄、独居、失能半失能老人,一顿热气腾腾的饭菜,往往成为他们每天面临的实际困难。


政策善意:从国家到地方的制度设计。

国家层面已将老年助餐服务纳入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任务。民政部联合多部门印发指导意见,要求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


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养老产业”,并将其作为2025年加力提效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


在基层治理中,一项政策的成效不仅取决于顶层设计,更关键在于最后一米的执行精度。


德州多地正探索将老年助餐与“五级治理架构”相结合,通过“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让政策善意真正落地生根。


现实困境:政策“悬浮”与落地难题。

纵观各地老年助餐服务实践,部分地区的项目确实沦为“打卡工程”。有的地方重建设轻运营,食堂开业时热热闹闹,数月后便门庭冷落;有的则因选址不当,远离老年人口聚集区,导致“叫好不叫座”。


运营成本压力是首要难题。食材、人力、场地成本持续上涨,而老年人支付能力有限,使得不少助餐点陷入“定价高了没人来,定价低了难持续”的两难境地。


服务单一化问题同样突出。许多助餐点仅提供“大锅饭”,缺乏针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老人的特殊餐食,也无法满足不同地域老人的口味偏好。


德州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坦承,“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不高,增进民生福祉任重道远”,这正是老年助餐需要直面的挑战。


德州实践:精准与温度的双重奏。

在德城区,“议事协商+物业服务”模式为老年助餐提供了新思路。社区党委统筹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和居民代表每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商共解服务难题。


信用激励机制被引入助餐服务,各社区定期开展诚信居民、榜样居民晾晒活动,将积极建言献策、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居民纳入积分管理,可兑换个性化服务。


陵城区政协搭建的协商议事平台,也为老年助餐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区建设78个协商议事平台,包括“心连心工作室”、“民情茶室”等灵活多样的“微”协商形式。


这些平台不仅为老年助餐服务提供了需求表达渠道,更推动了资源整合与服务优化。


多元协同:政策-家庭-市场三维融合。

德州积极探索“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鼓励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送餐服务,积累的志愿服务时间可在未来兑换相应服务。


这种代际互助既缓解了人力资源短缺问题,又促进了社区成员间的情感联结。


在市场化运作方面,德州正考虑引入“中央厨房+社区配送”模式。通过集中采购、统一制作、分散配送,实现规模效应与个性化需求的平衡。


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这为老年助餐服务提供了更多市场化支撑。


 细节制胜:适老化尊严的微观实践。

老年助餐的成败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低盐餐定制不仅仅是减少食盐用量,更需要考虑钠钾平衡,满足老年人生理需求;


无障碍环境建设也不止于坡道和扶手,还包括防滑地面、充足照明、清晰标识等细微之处。


在德州部分试点社区,餐盒设计也体现出对老年人的关爱:采用分格保温餐盒,防止串味;使用简易开启装置,方便关节不便的老人;配备大字号菜单,便于视力衰退的老人阅读。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是衡量政策是否“悬浮”的重要标尺。


在德州,随着“暖心食堂”从试点走向普及,越来越多的银发身影每天准时走入这些充满饭香和人情味的地方。他们享用的不仅是一餐饭,更是一种被关怀、被尊重的社会连接。


政策最终需要在菜市场的计价器前、在老人的餐桌前、在社区的烟火气中接受检验。德州老年助餐服务的价值,正在于它努力让民生政策从文件走向生活,从悬浮走向落地。(庆云镇:宗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