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视觉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基层干部的精力是否用在“刀刃上”,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的成色。近年来,随着基层减负工作持续推进,传统“文山会海”现象明显减少,但新的形式主义问题仍在滋生:有的地方微信群打卡、APP填报成了“指尖负担”,有的地方同一数据不同部门反复索要造成“重复劳动”,这些隐形负担仍让基层干部陷入内耗。要破解这一困境,需从思想、行动、制度三方面协同发力,真正给基层卸下不必要的包袱,让干部能腾出手来办实事。
学习贯彻基层减负精神,要先打通“思想堵点”。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若对减负工作的认知存在偏差,减负就会沦为“口号式落实”。当前,部分上级部门在任务分配中存在“重部署轻统筹”的倾向,对基层实际承接能力预估不足,习惯性将本应牵头落实的工作简单转派,将“任务下达”等同于“责任落实”;也有少数基层干部把“减负”误解为“减责”,出现消极怠工的苗头。这就需要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宣传引导,让上下级干部都把减负政策学深悟透:可以搞专题培训解读中央和地方的减负文件,结合河北三河牌匾整治、中国信息协会案例评选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开展警示教育,在单位里组织“基层减负怎么干”的讨论,纠正“重痕迹轻实效”“重数量轻质量”的不良倾向。只有上级部门树立“基层减负从‘我’做起”的意识,基层明确“减负是为了更好履职”的认知,才能形成上下同心、协同推进的良好氛围。
为基层减负,关键要在行动上“动真格”,上级部门必须扛起“领头责”。不少基层干部吐槽“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线线都要针来穿”,基层形式主义如“痕迹主义”“数字形式主义”等问题突出,但其源头往往在于上级机关的官僚主义,部分上级部门缺乏担当,习惯当“甩手掌柜”——今天发一个调研通知,明天要一份总结报告,后天又安排一场观摩活动,却从不考虑基层是否有精力承接。减负不能只靠基层“自喊口号”,上级部门要率先垂范:一方面要主动“瘦身”,梳理自身工作职责,对不必要的检查考核、冗余报表、无效会议进行“砍减”,比如贵州省将村级需填报的表格从95张精简至1张,填报指标从1569项精简至218项,让干部少花时间“报材料”,集中精力服务群众;另一方面要杜绝上级单位随意下发任务,建立任务下派审核机制,凡不属于基层职责范围内的任务,坚决不予审批通过。
长效减负离不开制度“护航”,要靠清单定责、监督兜底。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一阵风”式的减负只能解燃眉之急,唯有将减负要求固化为制度,才能防止问题反弹。乡镇履职事项清单是为基层减负的重要抓手,清单明确列出了基层“该干的”和“不该干的”,比如哪些是必须承担的民生服务、社会治理职责,哪些是上级部门不得转嫁的行政事务,让基层履职有“明规矩”,拒绝上级随意派发的任务有“硬依据”。同时,纪委监委要扛起监督责任,加大对清单执行情况的巡查检查力度:定期深入乡镇、社区核查任务派单情况,对绕过清单乱派任务,变相增加基层负担的行为及时叫停纠正;对违反规定,加重基层负担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问责,并公开通报典型案例,形成“增加基层负担必被查”的震慑力。通过“清单定责+监督问责”的双重保障,让基层减负从“短期行动”变为“长期常态”。
基层减负从来不是单一环节的“独角戏”,而是思想、行动、制度同频共振的“协奏曲”。唯有三者协同发力,才能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彻底解放,把更多时间用于走村入户听民声、扑下身子解民忧,让基层治理的活力充分涌流,让民生幸福的“最后一公里”真正畅通无阻。(阳谷县委组织部:刘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