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视觉在各地严抓违规吃喝整治的当下,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的一个举动,让“公职人员消费”话题从“敏感争议”变成“暖心好评”——他自掏腰包走进本地夫妻小店,以1100元的自费账单,宴请涵盖一二三产业的群众代表,餐后主动公开菜单与支付凭证。这顿看似寻常的“百姓饭”,不仅为地方消费注入暖意,更以“透明化、接地气”的方式,破解了公职人员消费的信任难题,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动范例。
一、自费宴请晒账单:给消费复苏添把“火”
“这桌饭我请客,钱已经提前付了!”高洪波书记走进餐馆时的一句话,先给群众吃了颗“定心丸”。不同于以往公职人员消费的“模糊地带”,他选择人均百元出头的家常菜馆,点的是98元的特色菜、12元的素菜,邀请的是养猪户、创业者、社区工作者等普通群众。餐后,他不仅晒出详细账单,还和大家围坐聊天,听养猪户说饲料成本,跟创业者谈经营困境。
这一举动很快在当地传开,不少市民表示“书记都来吃,咱也愿意多出来消费”。餐馆老板更是直言,自从书记来过,店里客流量明显增加,“连周边区县都有人特意来尝尝‘书记同款’”。在消费复苏的关键阶段,高洪波书记的自费宴请,不是“作秀式消费”,而是以领导干部的“带头效应”,消除了群众对餐饮消费的顾虑,更给个体工商户注入信心,让街头巷尾的“烟火气”越来越浓。
二、厘清消费边界:打破“谈吃色变”的误区
整治违规吃喝的初衷是刹住奢靡之风,可有些地方却走了样——公职人员怕“惹麻烦”,连私人聚餐都躲躲闪闪,公众也难免对干部消费“想多一层”。高洪波书记的做法,恰恰划出了“正常消费”与“违规吃喝”的清晰界限:资金上,是个人自费,不碰公款一分;对象上,是普通群众,远离“小圈子”应酬;标准上,是家常便饭,杜绝铺张浪费。
他用行动回应了大家最关心的“边界问题”:公职人员也有正常生活,合理消费无需藏着掖着,但前提是“透明合规”。这不仅让基层干部松了口气——不用再为“私人吃饭被误解”焦虑,更让公众明白,整治违规吃喝不是“禁止所有吃喝”,而是反对“公款消费、超标接待”。这种“看得见的示范”,比空洞的政策解读更有说服力,也让整治工作回归了“清风正气”的本质。
三、晒单破“神秘感”:拉近官民距离的“暖心桥”
过去,不少人觉得“领导干部的消费很神秘”,总担心背后有“特殊情况”。高洪波书记主动晒出账单,连菜品名称、单价、总价都一目了然,这种“不藏不掖”的态度,恰恰打破了这种“神秘感”。群众看到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书记”,而是“和咱一样点家常菜、自掏腰包的普通人”。
有参与宴请的群众说:“书记跟我们聊养猪的难题,比在会议室里亲切多了。”一顿饭的功夫,官民之间的“心理距离”悄悄缩短了。当领导干部愿意把“日常消费”摆在阳光下,愿意坐下来听群众说心里话,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感自然会提升。这种“接地气”的互动,远比开多少次座谈会都有效,也让“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落到了实处。
四、打破思维定式:给基层干部立起“新标杆”
基层工作最怕“墨守成规”——有些干部习惯了“办公室听汇报、会议室开座谈”,却忘了“群众的声音在街头巷尾”。高洪波书记的做法,就是一次“打破常规”的尝试:他没搞复杂的调研流程,而是用“请群众吃饭”的方式,在轻松的氛围里听真话、察实情。
这给基层干部提了个醒:服务群众不用“端着架子”,解决问题也不必“按部就班”。比如,想了解餐馆经营难题,不如坐下来跟老板聊聊天;想知道群众生活需求,不如在菜市场、小店里多驻足。像高洪波书记这样,跳出“传统工作套路”,用群众能接受、愿意聊的方式开展工作,才能真正摸到基层的“脉搏”,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
五、示范引领树新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治理环境
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都是基层治理的“风向标”。高洪波书记自费宴请、公开账单,不仅是个人作风的体现,更给全区干部树立了“标尺”:权力不是“特殊待遇的通行证”,而是服务群众的“工具”;公职人员的身份,不是“回避正常生活的借口”,而是“接受监督、严于律己的责任”。
高洪波书记的“一顿饭”,看似小事,却藏着大道理:政府公信不是靠“说”出来的,而是靠“做”出来的;干群关系不是靠“拉”出来的,而是靠“贴近”出来的。在全面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今天,这样的“小举动”,正是破解治理难题、凝聚民心的“金钥匙”。期待更多领导干部能像高洪波书记一样,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用“接地气”的行动,让群众感受到治理的温度,让地方发展充满“烟火气”与“正能量”。(贵州省从江县医疗保障局:梁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