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点视觉
 焦点视觉河南鹿邑的“蹭饭书记”董桂林端着饭碗走遍村巷,陕西蓝田的“卖饭书记”庞富强蹬着三轮送遍山岭,两位基层干部因一碗饭走红网络。看似寻常的“饭事”里,藏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真章。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扎根泥土的真诚、破解难题的智慧,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他们的走红绝非偶然,而是群众对“走心”干部的由衷认可,更是乡村振兴进程中基层力量的生动注脚。
“饭”是民情温度计,丈量着干部与群众的心灵距离。董桂林的“蹭饭”不是随性之举,而是带着“看生活条件、摸真实情况”的调研初心。灶台边的闲聊里,藏着汇报材料没有的细节,碗筷间的互动中,消解了干群间的陌生隔阂。从试探性上门到村民热情相邀,这碗饭的温度,正是干部放下架子、沉下身子的见证。庞富强的“送饭菜”则精准击中了山区留守老人的痛点,村里曾办过免费食堂,却因山路远、老人行动不便而效果寥寥。他的三轮车不仅送来了热乎饭菜,更送来了“顺便看看老人状况”的贴心关怀,让公共服务穿透了山区的地理阻隔。两碗饭的背后,是“把群众当亲人”的共情,是“从群众中来”的自觉,这种“零距离”接触正是基层工作的生命线。
“饭”是实绩试金石,检验着为民服务的担当本色。基层治理从来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在柴米油盐中解决真问题。董桂林“蹭饭”不空手,听完老人的叹息就建起老年食堂,摸清烧饼的销路就对接商超渠道,把“民情清单”变成了“幸福账单”。庞富强的“两元午餐”藏着治理智慧,免费送餐虽好,却易让老人心生愧疚,象征性收费两块钱,既维护了老人尊严,又让暖心服务得以持续。更难得的是,他借送饭视频的流量直播带货,让“暖心饭”延伸出“增收路”。从产业帮扶到养老服务,两位干部用“钉钉子”般的实干,证明了基层工作的成效不在口号里,而在群众的饭碗中、笑脸上。
“饭”是作风风向标,彰显着清正为民的初心底色。董桂林“蹭饭”坚持等价回馈,一块钱、一把菜的细节,划出了公私分明的底线,也树起了干部的清廉形象。庞富强把自家厨房变成“中央厨房”,日复一日的忙碌不求回报,只愿“在外打拼的子女少些牵挂”。这种“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坚守、“把小事当大事办”的赤诚,正是作风建设最生动的实践。正如《人民日报》所评,“蹭饭”实则陪伴,“送饭”实为分忧,干部的初心从来不是宏大叙事,就藏在每一次真诚的互动、每一件务实的举措里。从“蹭饭”到“送菜”,两碗民生饭走红的背后,是群众对“走心干部”的热切期盼。(中共乐陵市委组织部:王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