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视觉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研究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擘画蓝图。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部分省市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涉及老百姓的事情关键在实,各项政策举措要实实在在、富有成效”。当前,“十五五”规划编制正处于谋篇布局的关键阶段,作为衔接“十四五”与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规划,其既承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更肩负回应民生期盼、增进民生福祉的重任。唯有牢记总书记嘱托,将民生冷暖放在心头、抓在手上,以务实举措勾勒民生蓝图,才能让规划既有“发展高度”,更有“民生温度”。
一、以“民声导航”锚定规划方向,让民生需求“精准落地”
民生规划的根基在于“问需于民”,若脱离群众实际需求,再完善的政策也会沦为“空中楼阁”。在“十五五”规划编制过程中,需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民意收集体系,让群众的“急难愁盼”成为规划的“发力点”。线上要打通“数据壁垒”,整合政务APP、社交媒体平台、市民热线等渠道,建立“民生诉求大数据平台”,通过智能分析梳理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高频问题,形成“民生需求清单”;线下要迈开“调研脚步,深入社区、乡村、企业开展“蹲点式”调研,走进菜市场、医院、养老院等民生一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农民工的就业困惑、老年人的养老焦虑、家长的教育烦恼,把“纸上问卷”变成“田间地头的真心话”,让“统计数据”接上“群众生活的地气”。同时,要建立“诉求响应机制”,对收集到的民意进行分类研判、精准施策,明确哪些问题可纳入规划短期目标、哪些需作为长期任务推进,确保规划方向与群众期盼同频共振。
二、以“民智赋能”破解民生难题,让群众智慧“融入蓝图”
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许多破解民生堵点的“金点子”,往往来自基层实践。“十五五”规划编制不能搞“闭门造车”,而应打开“决策之门”,让群众从“规划旁观者”变为“参与建设者”。一方面,要搭建“多元议事平台”,在社区推行“民生议事厅”“居民听证会”,在乡村设立“村民议事会”,针对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医疗资源提升、托育服务供给等具体民生项目,邀请群众代表、行业专家、基层干部共同商议,让不同群体的意见充分碰撞;另一方面,要完善“人民建议征集”制度,将其纳入规划编制的法定程序,对群众提出的“土办法”“好思路”进行专业评估和系统提炼,转化成造福人民的“金钥匙”。回望过往,那些破解民生难题的经典实践,正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生动例证。从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三明医改,到简化政务流程的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再到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北京平谷“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 这些案例无不证明:基层一线的“小探索”,完全能成长为惠及全国的“大改革”,成为规划中最鲜活、最务实的民生篇章。
三、以“闭环落实”保障民生实效,让政策红利“直达群众”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将 “民生承诺” 转化为 “群众感知”。“十五五”规划推进中,需以 “闭环思维” 构建长效保障机制,让政策的每一步推进都紧扣群众需求,每一次调整都回应群众关切。这需要树立 “过程与结果并重” 的理念,不仅关注民生项目是否启动,更关注群众是否真正受益;不仅追求政策覆盖的广度,更注重服务供给的温度。要建立常态化的民生反馈渠道,让群众的意见能及时传递、合理诉求能有效回应,避免政策执行中出现 “温差”“偏差”;要涵养 “动态优化” 的治理智慧,认识到民生需求会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规划实施不能 “一劳永逸”,需根据社会发展、群众期待及时调整方向,让政策始终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更重要的是,要强化 “责任闭环” 的制度保障,将民生工作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让 “为民办实事” 从 “选择题” 变为 “必答题”,从 “口号” 变为 “行动”,确保每一项民生政策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政策的善意与温度。
“十五五”规划的笔已握在手中,唯有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民生情怀融入每一个规划细节,把群众期盼转化为具体行动,才能绘就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幸福画卷,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民生力量。(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右所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王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