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短视频平台仿冒新闻主播现象盛行需加强治理
时间 :   2025-09-26 19:17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碗纠梅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在短视频平台飞速发展的当下,其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关键途径。然而,部分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利用平台传播广、速度快的特性,大量仿冒新闻主播,致使虚假信息肆意扩散,严重干扰网络信息传播秩序,亟待深入剖析并加以治理。


一、仿冒主播现象的典型表现

1、深度仿冒主播身份。一些仿冒者精心打造与知名新闻主播极为相似的形象,从发型、着装到面部妆容,都刻意模仿。例如,通过化妆和特效,使自己的外貌与某央视知名主播相似度极高,再配上相同风格的主播台背景,甚至使用技术手段伪造主播的声音,以假乱真,让观众难以辨别。同时,在账号名称上,采用谐音、形近字等方式,如将“新闻联播”改为“新文联播”,注册类似的账号,误导用户关注。


2、炮制传播虚假新闻。为吸引眼球、获取流量,仿冒新闻主播频繁编造虚假新闻。在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时,他们往往第一时间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如某地发生重大事故,仿冒主播便虚构伤亡人数、事故原因等信息,引发公众恐慌。还有些针对民生政策,故意曲解内容,发布不实解读,干扰公众对政策的正确理解,误导舆论走向。


3、实施欺诈营销:许多仿冒新闻主播背后存在商业利益链条。他们在视频中以新闻报道之名,行产品推销之实,推荐一些质量无保障的保健品、日用品等,诱导观众购买。更有甚者,通过发布虚假慈善新闻、紧急求助等内容,骗取观众的爱心捐款,严重损害公众利益。


4、利用技术手段规避监管:随着平台监管力度加大,仿冒者也不断升级技术手段。他们利用AI换脸、虚拟主播等技术,快速生成大量仿冒内容,且能在不同账号间迅速切换。同时,通过代理服务器、动态IP等方式,隐藏真实IP地址,逃避平台的监测和封禁,增加了监管难度。


二、治理策略建议

一是强化平台技术防控。短视频平台应加大技术投入,构建智能识别系统。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主播的面部特征、着装风格等进行实时比对,一旦发现相似度异常的账号,立即预警。同时,运用语音识别技术,检测主播声音是否存在合成、伪造迹象。此外,建立关键词屏蔽库,对涉及虚假新闻常用词汇、敏感信息等进行自动过滤,阻止相关内容发布;


二是完善法律法规规制。相关部门需加快完善针对网络仿冒、虚假信息传播的法律法规,明确此类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标准。对于情节严重的仿冒新闻主播,不仅要追究民事赔偿责任,还应给予刑事处罚。同时,加强对平台的监管责任界定,若平台未履行好审核义务,导致大量仿冒内容传播,要对平台进行严厉处罚,倒逼平台加强管理。


三是提升公众辨别能力。通过公益广告、科普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辨别仿冒新闻主播的方法,如查看账号认证标识、关注新闻来源是否权威、留意主播表述是否存在逻辑漏洞等。鼓励公众积极举报仿冒账号,对举报属实者给予一定奖励,形成全民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


四是加强行业自律与协作。短视频行业应建立自律联盟,制定行业规范和道德准则。平台之间加强信息共享与协作,对被封禁的仿冒账号,实现全行业共享封禁名单,使其无法在其他平台重新注册。同时,新闻媒体行业也应积极发声,及时辟谣,对仿冒行为予以曝光,维护自身权益和行业公信力。(从江县科学技术协会:碗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