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94年前的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柳条湖事件,以卑劣手段嫁祸中国军队,继而悍然发动侵华战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自此,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陷入前所未有的深重危机。十四年浴血抗战,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救亡图存的钢铁长城,用生命与信念书写了不屈不挠的伟大史诗。今天,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日益强盛、民族走向复兴,但越是盛世光景,越不能遗忘曾经的苦难与警示。青年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肩负着继往开来、勇挑重担的时代使命。唯有以史为鉴、以史铸魂,在历史的回响中涵养志气、砥砺锐气、厚植底气,方能在新时代的赶考之路上行稳致远、建功立业。
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涵养“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志气。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面对外敌铁蹄践踏,无数仁人志士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杨靖宇雪原孤战至最后一刻,赵一曼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赵尚志率抗联将士转战林海……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何为理想信念的岿然不动。新时代青年干部虽不再面临枪林弹雨,但理想信念的考验从未远离。在价值多元、思潮激荡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始终筑牢思想根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要持续深化理论武装,系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掌握贯穿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把岗位当作践行初心的舞台,始终保持政治清醒、方向明确、脚步坚定,真正做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以斗争精神锤炼担当品格,激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锐气。历史告诉我们,和平从来不是祈求得来的,尊严只能在斗争中赢得。当年东北大地硝烟四起,无数普通百姓、青年学生、知识分子毅然投身抗日洪流,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正是这种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走过了最黑暗的岁月。今天的斗争形式虽已不同,但风险挑战依然复杂严峻。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意识形态领域的无声博弈、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的责任担当,都是对青年干部勇气与魄力的现实检验。青年干部当摒弃“佛系”心态、“躺平”思维,主动走出舒适区,敢于在重大问题上立场鲜明,在矛盾冲突前迎难而上,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在改革攻坚中冲锋在前。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更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面对群众关切的事、发展堵点的事、长期难解的事,不推诿、不退缩、不懈怠,真正成为关键时刻靠得住、顶得上、打得赢的中坚力量。
以实干本领夯实成长根基,积蓄“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底气。底气源自实力,成事始于能力。抗战时期,装备落后、物资匮乏的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坚持十四年抗战,靠的是顽强意志,更是因地制宜、灵活应变的战略智慧。从游击战术到根据地建设,从统一战线到全民动员,无不体现着实践探索与能力积累的重要性。当前,高质量发展对干部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字经济、基层治理、应急管理、群众工作……每一项都需要专业素养和实战经验。青年干部正处于成长的黄金期,必须珍惜光阴、苦练内功,既要读好“有字之书”,深入学习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前沿理论;也要读好“无字之书”,在基层一线摸爬滚打,在服务群众中增长才干,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本领。要力戒浮躁、拒绝空谈,沉下心来钻研本职工作,做到干一行、精一行、专一行。唯有练就过硬的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和抓落实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站稳脚跟、从容应对,赢得组织信任、赢得群众认可。
九一八的警钟年年鸣响,不只是为了铭记伤痛,更是为了唤醒一种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新时代青年干部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更应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担当的勇气与奋斗的智慧,以昂扬姿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维护国家安全的第一线挥洒青春热血,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精彩答卷!(中共乐陵市委组织部研究室:顾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