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用“乡土标尺”丈量出乡村人才真本事
时间 :   2025-08-12 19:38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文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8月11日《中国组织人事报》报道四川崇州推出“田间评才”体系,不只看学历职称,更看重实际能力和贡献。人才按10类划分,从品德、技能、带动产业等9方面评定,优秀者可享医疗、交通等福利。已有222名乡村能人入选,带动增收,吸引多地学习,助力乡村振兴。这是用“乡土标尺”丈量出了乡村人才的真本事。


早些年评人才,那套标准就像供在祠堂里的祖宗牌位——看着体面,可摸不着用不上。认的是文凭本本、职称证书,那些整天在地里打滚、在作坊流汗的实在人,连门槛都够不着。种了一辈子地的老把式,不如刚毕业的大学生有“人才相”;能把竹编卖到国外的巧手,抵不过一篇没几个人看的论文。


这回不一样了。崇州人自己打了把新尺子——量庄稼汉看稻穗沉不沉,量手艺人看订单厚不厚,量村干部就数村里笑声多不多。种粮的要带着乡亲们一起富,做竹编的得闯出山外市场,管村子的要能化开邻里疙瘩。连那个外国来的白熊,就凭他教村民把盆景卖到海外,硬是让家家户户多了条挣钱路,大伙儿都服气。


红榜贴出来才是开始。道明村的篾匠们领了补贴,买来新机器,把竹纤维板送进了五星级酒店;白头镇几个年轻人折腾的“稻田民宿”,去年接待的游客能把三百亩稻田都站满。最让老辈人感慨的是,那个总蹲在地头琢磨新品种的“种田痴”,居然也坐进了高铁商务座——他培育的稻种,正在半个省的田里扬花抽穗。


这把沾着露水、带着稻香的尺子,量出了乡土中国的真本事。乡村振兴喊了这些年,缺的不是画在纸上的花样,是肯弯腰插秧、能挽袖修渠、敢第一个吃螃蟹的实在人。现在好了,田埂上的好把式、作坊里的巧工匠、带着新点子的返乡青年,都在这把尺子下显出了真分量。你听,竹艺村的织机又响起来了,白头镇的秧歌越唱越亮——那是人才扎根的声音,是乡村活过来的心跳。(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