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襟危坐、循规蹈矩、不苟言笑…… 总有人为组工干部贴上这样的标签,仿佛我们是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制度化身”。这些标签像无形的模具,试图将我们塑造成某种固定的模样。但我认为,我们从不是被定义的群体,组工干部的形象,永远生长在打破定义的勇气里,绽放在回应时代的担当里,书写在贴近人民的脚印里。
组工干部的模样,是打破“常规滤镜”的多面棱镜。有人说,组工干部就该困在文件堆里做“文字工匠”,在档案柜前当“数据管家”,于会议桌旁成“程序执行者”。但真正的组工精神,从不是单一维度的投射。我们的模样,藏在俯身倾听时的温润目光里,显在突破陈规时的锐意胆识里,化在精准服务时的千般巧思里。就像棱镜从不止步于单一光谱,组工干部的形象始终随着时代需求折射新的光芒——可以是深夜办公室里推敲干部考察报告的剪影,可以是村头晒谷场上与群众同坐一条长凳的侧影,更可以是数字化改革浪潮中勇立潮头的剪影。这些动态的、多元的、生长的姿态,共同构成了永不固化的组工群像。
组工干部的担当,是穿越“标签迷雾”的破冰之旅。当外界还在用“坐办公室”“搞文字”的单色滤镜打量我们,组工干部的担当早已在实践的熔炉中锻造成多棱的锐器。在乡村振兴的山路上,我们是带着政策“翻译器”的跋涉者,让顶层设计与泥土芬芳共振;在国企改革的齿轮间,我们是嵌入生产链的红色枢纽,让组织活力与发展动能同频;在基层治理的网格里,我们是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的绣花针,让制度优势与民生温度交织。这种担当,是对“躺平式履职”的无声驳斥,是对“机械性执行”的主动超越。我们拒绝把岗位当成“标签复印机”,而是将其化作创新的试验田。组工干部的担当,永远体现在“越是定义清晰处,越要凿开新可能”的自觉中。不困于“职责清单”划定的边界,不惑于“历来如此”形成的惯性,而是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锐气,在组织工作的空白地带种下担当的火种,在攻坚克难的深水区竖起创新的航标。这种超越定义的担当,才是对“组工干部该如何作为”最有力的回答。
组工干部的未来,是拥抱“无限可能”的星辰大海。我常在想,在这个AI都能写材料的时代,组工干部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是比机器更温暖的人性洞察,是比程序更灵活的政策智慧,是比数据更珍贵的人间烟火。未来的组工舞台没有边界。当城市基层党建需要破解“陌生人社会”难题,我们能让钢筋丛林里生长出温暖的红色根系;当乡村振兴呼唤人才回流,我们能让归巢的“金凤凰”看到更广阔的翱翔空间;甚至当全球化竞争进入深水区,我们也能让海外游子在异国他乡也能触摸到党的温度。这些超越传统想象的可能,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是源于组工干部“永远在路上”的探索精神。我们从不预设“组工工作该有什么边界”,因为组工干部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应该这样”,只有“可以怎样”。
历史从不给任何人贴上永恒的标签,而我们,就是要做撕标签的人、破边界的人、写定义的人。让我们拒绝成为别人眼中的“标准像”,而是成为自己故事里的“变奏者”。在原则与灵活之间找到平衡的支点,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架起桥梁的虹光,在坚守与突破之间奏响时代的和弦。当有人问“组工干部该是什么样”,我们可以骄傲地回答:我们就是答案本身。不被定义,却定义着新时代组工干部的精神高度;没有固定模样,却在每一次担当作为中,勾勒出最动人的群像!(中共泗水县委组织部:陈景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