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以“墩苗”妙喻干部成长,强调早熟果子长不大,拔苗助长易夭折。青年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薪火主力军,其培养质量关乎执政根基。然而部分地区在青年干部培养依旧存在“无土栽培”现象:或重理论填鸭轻实践摔打,或于机关温室屏蔽基层风浪。如此培养出的“豆芽菜”干部往往根系孱弱,一旦遇到基层治理硬骨和群众诉求痛点,易显原形、栽跟头。
根系不深,何来参天?干部“无土栽培”痼疾深刻折射出深层体制机制沉疴。其中,形式主义“紧箍咒”难辞其咎:文山会海、名目报表等事务性负担将青年干部困于“指尖战场”,身心难以下沉一线历练。同时,监管机制“钝刀割肉”,对作风顽疾缺乏刚性制衡,致使镀金心态在基层悄然滋生。两种症结相互交织,暴露出部分地区在干部培养中的重“显绩”轻“潜功”倾向。青年干部唯有真正沉入基层沃土,在直面矛盾、破解难题的磨练中强筋骨、增才干,方能淬炼成关键时刻能扛鼎、敢担当的中流砥柱。
根治青年干部无土栽培顽疾,须以实践为犁深耕基层沃土。硬任务压出真本领,把产业培育、旧城改造、矛盾调解等一线硬骨设为必训课。推行首办负责制,矛盾调解到项目落地全程由青年干部挂帅主责,杜绝跟班式、观光式基层实习。明确新入职干部驻村时限,经群众“背对背”评议合格方可返岗,坚决破除基层经历速成潜规则。构建根系向下的考核体系,将群众口碑作为核心指标,建立反向测评机制,重点晾晒办过哪些揪心事、啃下多少硬骨头,倒逼干部走出空调房、蹲坐农家炕,让脚踩泥土的深度、裤腿沾泥的频度成为评价干部、决定晋升的硬杠杠。
唯有将制度铆钉嵌入干部培养全链条,方能拆除虚根干部的“温棚”。设立基层专项补助,构建与艰苦指数、服务年限、岗位难度动态联动的激励机制,让待遇杠杆成为青年干部扎根基层的强引力,树立扎根者吃香的鲜明导向。划定容错安全区与问责红线区,对青年干部在招商引资、改革创新等工作中的探索性失误进行免责,对数据造假、虚功应付等隐性滥作为务必追责,让青年干部敢接工作烫手芋、敢蹚改革深水区。推行基层履历晾晒制,压实“任期必下村、考核必看绩、晋升必问效”刚性准则,对挂名躺平、虚浮应付者及时纠偏清退,让混日子干部没位子、假把式干部现原形。(山东省寿光市委组织部:甄红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