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条裤子居然抽了筋,打个哈欠不小心脱臼,吃碗泡面竟吃出呼吸性碱中毒……”近来“脆皮大学生”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受伤”经历,虽是个体偶然事件,却隐隐透出一种值得警惕的脆弱感。此种“脆皮化”倾向,如幽灵般悄然蔓延,若浸染年轻干部队伍,则可能侵蚀干事创业的根基。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在基层治理的复杂经纬里,年轻干部尤须警惕“脆皮”的侵蚀,以“硬核”之姿,勇担时代之责。
“脆皮化”在少数年轻干部身上的表现,并非如大学生那般显性“受伤”,而更多体现为精神之钙的悄然流失与群众联结的日渐稀薄。有的遇到矛盾如遇荆棘,绕道而行,畏难情绪悄然滋生;有的坐守办公室,仅凭数据推演民生冷暖,与“沾泥土、带露珠”的基层实践渐行渐远;更有甚者,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犹豫不前,肩膀单薄,难以扛起重担。此等“脆皮”状态,犹如精神“骨质疏松”,面对时代的千钧重担,不免显得摇摇欲坠。
欲破“脆皮”之壳,必先铸就思想之魂。干部“硬核”的第一要义,是信念如磐石般坚定。从“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黄大年,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黄大发,再到无数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无不是精神上“硬核”的典范。年轻干部当以此为镜,深学细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将其融入血脉、铸入灵魂。唯有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方能在风雨如晦时坚守初心,在诱惑纷扰前岿然不动,在困难重压下百折不挠。
“硬核”干部的筋骨,更在实践的熔炉中淬炼而成。古人云:“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年轻干部须主动跳出“舒适区”,将“墩苗”之机视为成长之梯。要甘当“热锅蚂蚁”,在化解邻里纠纷、推动产业发展、应对突发危机等复杂局面中锤炼胆识;要勤接“烫手山芋”,在直面尖锐矛盾、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中提升智慧。唯有在千头万绪中摸爬滚打,在千辛万苦中磨砺心志,才能练就一副“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硬肩膀,锻造一身“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真本领。
组织关怀与制度保障,是年轻干部从“脆皮”走向“硬核”不可或缺的“防护网”与“助推器”。组织上要善于为担当者担当,为实干者撑腰,营造宽容失误、鼓励探索的干事氛围。同时,更需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培养选拔机制,将基层一线作为识别干部的“主考场”,让那些在艰苦环境中“墩”得住、在关键时刻“扛”得起的干部脱颖而出。如此,方能为年轻干部卸下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激发其锐意进取的澎湃动能。
“硬核”绝非冷漠刚硬,其内核是对人民炽热深沉的责任担当。基层是社情民意的源头,更是干部成长最肥沃的土壤。年轻干部当主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在田间地头听民声,在农家炕头察实情。将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汗水浇灌信任。唯有真正扎根泥土、融入群众,才能汲取无穷力量,使自身筋骨强健如大地磐石。
“硬核”干部的锻造,是时代赋予年轻一代的严峻课题,也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自我淬炼。只有不断筑牢思想根基,于实践沃土中砥砺筋骨,在组织关怀下茁壮成长,我们方能彻底褪去“脆皮”的娇嫩与脆弱。
当年轻干部们真正将根深扎于群众沃土,让青春在田埂上磨出老茧,让理想在泥土里扎下深根——这“硬核”的成长,便成了乡村大地最坚实、最澎湃的脉搏。(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委组织部: 王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