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某单位老科长总爱揣着个磨边的笔记本,走基层时随手记下群众说的每句牢骚。有人笑他小题大做,他却拍着本子说:“作风好不好,就看这纸上有没有百姓的烟火气。”这话透着朴素的真理:作风不是表面功夫,而是党性的“活化石”—就像树的年轮藏着生长的秘密,党员的作风里,藏着初心是否滚烫、信仰是否坚定的答案。
作风“跑调”,党性就会“走音”。 见过这样的场景吗?扶贫干部来村里,先摆好姿势拍照,再把慰问金塞进老人手里;学习会开了一上午,笔记本抄得工工整整,会后没人说得清学了啥。某退休老书记拍着桌子说:“跟群众说话都隔着三层口罩,党性能不冷吗?”形式主义的本质,是把“为人民服务”当成了舞台表演,忘了党性要在真抓实干中焐热。
官僚主义使初心在“官架”里蒙尘。有位乡镇干部讲过自己的“打脸事”:刚当副镇长时,见群众来访皱着眉翻文件,结果大爷拍桌子说:“你这官腔比我家驴叫还难听!”从那以后,他把办公桌搬到晒谷场,跟老乡们边剥玉米边办业务。官僚主义的根源,是把“党员”头衔当成了官帽,忘了党性的根须深扎在群众土壤里—就像庄稼离了地会枯萎,脱离群众的党性早晚要板结。
奢靡之风使信仰在“享受”中疲软。某落马干部的忏悔录里写着:“第一次收购物卡时手发抖,第三次就心安理得收了十万。”作风上的口子一旦撕开,党性就像被白蚁蛀空的房梁。当干部开始计较办公室大小、下乡车辆档次,就是信仰在享乐温床里打盹的信号。老党员常说:“躺平的是身子,倒下的是党性。”
三招把党性“养”成“硬骨头”。第一招:用“群众表情”当镜子。有个社区书记的土办法很灵:每周三搬个马扎坐在小区门口,专记居民的“牢骚账”—路灯不亮、下水道堵了、老人买菜难。解决一件就画个红勾,年底拿出来跟党员们“对账”。他说:“群众的笑脸和白眼,最能照清作风成色。”党员干部不妨常问自己:上次蹲在巷子里听群众吐槽是啥时候?收到的群众来信,是亲笔回复还是转手交办?把群众的“表情包”当 CT片子,才能查出党性的“病灶”。
第二招:拿“老党员尺子”量初心。单位退休的王书记有本“传家宝”—1968 年的入党志愿书,纸页泛黄却写着:“这辈子为人民扛活,不图啥好处。”他常对年轻人说:“当年入党是举着拳头喊的,不是写在纸上看的。”党员干部可以常做“时空对比“:看看革命先辈在油灯下写入党申请的样子,瞧瞧身边优秀党员凌晨三点还在抢修水管的身影。就像老钟表要常上发条,党性也得用”老尺子“量一量,才不会走偏时差。
第三招:用“刀刃向内”治作风病。某国企纪委的“作风体检单”很实在:接受宴请有没有报备?下乡调研有没有吃拿?甚至细化到“有没有让村干部代买土特产”。这种“鸡蛋里挑骨头”的较真,正是治作风病的猛药。党员干部不妨每月列份“风险清单”:找出最易失守的三个环节,请同事当“啄木鸟”,发现问题立即“动刀子”。就像园丁修剪杂枝,只有常下狠手,党性之树才能长得笔直。
党性硬起来,作风才会“接地气”。看过一幅漫画:左边的干部踩着高跟鞋在草坪上“调研”,右边的干部光着脚在泥地里帮老乡插秧。画风简单却戳心:作风好不好,就看鞋底有没有泥、心里有没有事。当党员干部把为人民服务从墙上的标语变成手里的活计,把党性修养从文件里的文字变成脚下的路,自然能走进群众的心窝子。
“党性不是戴在胸前的徽章,是扛在肩上的锄头。”从今天起,少些会议室里的宏论,多些田埂上的实招;少些报表上的漂亮,多些百姓的笑脸—当作风接上了地气,党性就会在为民服务的土壤里,长成护佑群众的大树。毕竟对党员来说,最硬的“作风招牌”,永远是百姓心里那杆秤称出来的分量,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刻进骨头里的初心。(中共李沧区委组织部:姜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