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管好“三资”家底 筑牢乡村振兴“根脉”
时间 :   2025-07-07 12:18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文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是乡村振兴的“钱袋子”“家底子”,更是党在农村执政的“民心秤砣”。从农业农村部近期调研部署可见,管好用好“三资”,既是检验基层治理效能的“试金石”,更是关乎亿万农民福祉的“民生工程”——它一头连着产业振兴的“钱路子”,一头系着群众信任的“心窝子”,容不得半点虚功。


当前,“三资”领域仍存不容忽视的乱象:有的村集体虚报冒领补贴,把“惠民钱”装进私囊;有的违规处置资产,“集体田”变成“个人地”;更有甚者搞“一言堂”决策,让“集体事”成了“干部事”。这些问题看似“小漏洞”,实则伤的是群众的心、动的是振兴的根——该修的水渠修不成,该发的补贴发不到,群众咋信得过干部?党组织的凝聚力咋过得硬?


根子在“治理失序”,关键在“靶向施治”。基层党组织是“主心骨”,必须把责任扛在肩上: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细化“三资”管理细则,公开“负面清单”画红线,让干部“看得到规矩、守得住底线”;纪检、审计部门要联动发力,常态化“下沉查账”,对虚报冒领、暗箱操作等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用“严”的震慑守好“钱袋子”。


科技赋能是“利器”,要让“数据铁笼”管住“微权力”。推广农业农村投资、资产监管等数字化平台,把资金项目从立项到验收全流程“搬”上网,每笔支出留痕、每项资产建档,变“人工查”为“系统督”;设置大额支出异常、非农占比超标等智能预警,推动银行流水与平台数据实时对接,让“体外循环”“账实不符”无处遁形,真正实现“人在干、云在算、网在管”。


群众参与是“根基”,要把“监督权”交给“当家人”。深化“阳光村务”,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定期把“三资”变动、收支明细晒在公告栏、发在微信群,让群众“看得见、看得懂”;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公布电话、网址,落实有奖举报制度,鼓励群众当“编外监督员”——毕竟,集体的钱是大家的,谁不心疼自己兜里的“好日子”?


浙江的实践就是最好的注脚:通过制度“扎笼”、科技“设防”、群众“盯梢”,不仅让资金违规率降下来、集体资产活起来,更让群众满意度升上去,村集体有钱办事、群众真心拥护,振兴根基自然越夯越实。这印证了一个理儿:管“三资”不是“管死钱”,而是“用活钱”;不是“捆手脚”,而是“提效能”——关键要把基层组织力提上去,把干部作风硬起来,把群众积极性聚起来。


说到底,“三资”管理是篇“政治账”“民生账”。只有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主心骨”、科技手段成为“好帮手”、群众监督成为“千里眼”,才能让每一分集体资产都精准滴灌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每一项决策都回应农民群众的期盼,真正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农民共享发展“好滋味”,为乡村全面振兴厚植最坚实的根基!(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