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片是培根铸魂的“精神影像”,但部分作品仍陷于“刻板说教”与“形式虚空”的窠臼。如何让党员教育既见筋骨又润心田?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唯有扎根实践沃土、深挖红色基因、讲好榜样故事,方能以“三聚焦”破题,让教育片成为党员思想的“营养剂”、行动的“指南针”。
一、聚焦“泥土味”:在田间地头探寻党性密码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时,写下这句为民箴言,道出了基层实践的永恒价值。强调镜头向下扎根。渭南华州区《我们的5号议事日》以“村头巷尾议事桌”为主场景,记录党员调解土地纠纷时“磨破嘴皮子”、规划产业时“跑断腿肚子”的真实细节。影片中,老支书用方言劝解邻里争执的片段,让观众直呼“这就是我们村的缩影”。坚持细节浸润人心。学习《山海情》中“马得福吃沙”的叙事智慧,捕捉党员在防汛抗旱中“用麻绳捆着裤腿抢险”、旧改拆迁时“揣着笔记本挨家夜访”的鲜活场景。一双手的皲裂、一裤腿的泥浆,胜过万语千言的说教。注重成果双向转化。江苏海安推行“教育片+问题清单”模式,将《乡村振兴启示录》中村民反映的“灌溉水渠老化”问题,转化为水利局“百日攻坚”行动方案,实现“放映一场、整改一批”的闭环效应。基层实践如同永不干涸的泉眼,唯有躬身其中,方能令党性教育浸润泥土芬芳。
二、聚焦“镜中史”:于历史深处重燃信仰之火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1928年武汉汉口余记里刑场上,夏明翰慷慨就义前挥毫写下绝命诗,至今仍在叩击党员灵魂。探索场景活化再现。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的会议》以3D建模复原1947年刘邓大军群众动员会,镜头特写战士绑腿上的草屑、群众递水粗瓷碗的裂痕,让“红色地标”成为可触可感的“精神课堂”。尝试文物叙事解码。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手稿影印本显示,他在狱中用米汤写下“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一细节被《信仰不灭》教育片放大呈现,揭示“精神富足”的当代意义。运用代际对话破壁。安徽金寨发起“听爷爷讲党课”活动,95岁老战士李昌友向00后党员展示《八月桂花遍地开》手抄本,弹幕热评“爷爷的手在抖,我的眼眶也红了”。红色基因绝非展柜中的青铜器,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精神火种,需以创新表达激活其当代生命力。
三、聚焦“微光者”:从平凡人生照见精神丰碑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代王冕笔下的墨梅,恰似新时代基层党员的奉献写照。深耕微观叙事领域。《秋去秋来》聚焦安徽金寨教师江羚,镜头记录她凌晨四点打着手电筒家访,在结冰山路摔伤12次仍坚持授课的细节。影片中,她泛黄的备课本上密密麻麻写着“学生李建国父亲病故,需单独辅导”,让观众看见“伟大寓于平凡”。聚焦集体群像共振。皖南游击队纪录片《黄高峰上旌旗烈》打破“英雄孤胆”叙事,用“一个党员一盏灯,一群党员一片星”的群像逻辑,展现游击队员用野菜充饥、用竹筒传递情报的群体智慧。强化互动传播破圈。浙江龙泉发起“榜样故事续写计划”,观众在《忠贞不渝 无愧使命》观影后,可通过H5程序续写“当代党员如何传承‘红色管家’精神”,累计收到投稿数万条。榜样不再是“高大全”的刻板符号,而是“脚踩泥土、心向阳光”的同行者,需以平视视角让观众“可亲、可学、可及”。
从延安窑洞的《论持久战》油印本到新时代的“沉浸式党课”,党员教育片的生命力在于“真”与“实”。“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唯有以基层实践为根、红色基因为脉、榜样力量为魂,才能让党员教育片既有思想的“硬度”,又有情感的“温度”,在润物无声中筑牢信仰之基,凝聚奋进之力。(通讯员:山东省邹城市千泉街道办事处 陈梦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