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土办法”里守初心,“新路子”上接地气
时间 :   2025-05-12 11:06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广宁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在这个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基层治理也面临着创新转型的命题。当我们走进广袤的乡村社区,会发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创新路径正在交织碰撞:一种是根植于乡土社会的“土办法”,看似朴素却往往能精准解决实际问题;另一种是追求现代化的“新路子”,光鲜亮丽却时常水土不服。这种反差引人深思:基层治理的创新,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某地投入百万元安装智能垃圾箱,扫码开盖、自动称重积分,本想用科技提升垃圾分类效率,却因村民嫌操作麻烦,最终沦为“蚊虫滋生地”。而隔壁村用“流动红旗+老张上门收垃圾”的土办法,参与率反超90%。这个矛盾的现实,撕开了基层治理中“技术迷信”与“土办法失效”的双重困境:当算法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当数据报表挤压了走街串巷的脚步,我们是否正在用“新路子”的壳,套着“形式主义”的瓤?


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土办法”常被贴上“落后”“低效”的标签。于是,本该用方言拉家常化解的邻里纠纷,变成微信群里复制粘贴的“标准话术”;本该踩着泥巴丈量民情的脚力,变成了手机屏幕上的“数字轨迹”。但“土办法”从未真正失效。绍兴某村用“板凳议事会”解决征地纠纷,老党员王大爷带着村民在祠堂里“掰扯”了三天,最终达成补偿方案,堪称“枫桥经验”的当代回响。这种“笨办法”的本质,是让群众成为治理主角,用“面对面”消解“信息差”。


基层治理创新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土”与“新”的辩证关系。有效的创新不在于形式的新旧,而在于能否真正解决问题;不在于技术的先进程度,而在于群众的接受程度。以往的成功实践都证明,最有生命力的创新往往是最接地气的创新。


回望中国基层治理的发展历程,从“枫桥经验”到“小岗村改革”,那些最富生命力的创新实践,无不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智慧结晶。今天的基层治理创新,更需要这种扎根泥土的务实精神。高精尖的技术可以锦上添花,但只有真正把握群众需求的“土办法”才能雪中送炭。基层治理不是技术竞赛,而是人心工程;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实实在在解决问题。


在这个快速变革的时代,基层治理更需要回归本源: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理解基层的实际需求,在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交融中,走出一条既有温度又有效率的创新之路。当“土办法”守护着初心,当“新路子”接上了地气,基层治理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里,在时代的土壤中生长出持久的生命力。(济南市历城区委宣传部选调生:陈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