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多些“流动党校”的“解渴管用”之举
时间 :   2025-05-09 12:34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文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求党员教育“既连天线又接地气”。然而现实中,基层党员教育常因集中难、覆盖窄、内容空而陷入“供需错位”,信息碎片化更助长认知浅薄化。湖北十堰郧阳区创新打造“流动党校”,以乌兰牧骑式的灵活服务构建“20分钟教育圈”,让理论教育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这一实践不仅破解工学矛盾,更以“解渴管用”的务实之举,为新时代理论武装工作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郧阳区直面基层党员“学不了、学不深”的痛点,以“流动”破“固化”,用“分散”解“集中”。通过统筹48个教学点构建“20分钟教育圈”,将课堂搬到村头巷尾、田间车间,以物理距离的缩短换取教育效率的提升。场景化教学是其关键创新:在香菇大棚讲产业链政策,于机器轰鸣中谈新发展理念,抽象理论因场景适配而具象为发展动能。2万多人次参训量证明,贴近性就是实效性——当教育不再需要“翻山越岭”,理论便能自然渗入基层肌理。


“流动党校”的生命力在于构建精准传导机制。师资库打破“单一供给”,70余名讲师中既有党校教师筑牢理论根基,又有“田秀才”“土专家”注入实践养分,形成“理论骨架+实践血肉”的授课体系。课程设置突出“分层定制”,乡村振兴课带露珠、安全生产课沾机油,实现从“一锅烩”到“分餐制”的质变。线上平台则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题,500余名党员在云端重获组织归属。这种“供给侧改革”与乌兰牧骑“文艺+服务”模式异曲同工,以精准供给激活理论传播的乘数效应。


当“夜话党课”化解邻里纠纷,当“车间党课”催生技术革新,“流动党校”便超越教育载体功能,成为基层治理的润滑剂。其深层价值在于打通“学用转化”的任督二脉:通过建立“需求收集-课程研发-实践反馈”的闭环机制,将理论学习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论。郧阳实践表明,有效的理论教育应如盐入水,既筑牢信仰之基,更催化发展之力。这种政治引领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思想引擎”。


从鄂西北山乡到江南水镇,“流动党校”的创新实践正由点及面铺展。它启示我们:新时代理论武装既要旗帜鲜明“接天线”,更要春风化雨“接地气”。当教育阵地从固定课堂转向生产现场,当学习成果从笔记本走进责任田,党的创新理论就能在基层沃土生根发芽。期待更多地方以“解渴管用”为导向,让理论教育既成为党员的“精神加油站”,更化作发展的“实践助推器”,在守正创新中谱写新时代党建工作的华章。(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