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以举措“走心”换青雁“归心”
时间 :   2025-04-24 10:2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川祖轩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要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鼓励和引导城市人才服务乡村。随着乡村振兴进入深水区,叠加新一届村“两委”换届窗口期,各地密集出台各类政策礼包。但人才回引绝非简单政策堆砌,青年人才不是政策橱窗里的展示品,唯有以心换心的持续滋养,破除急功近利的“贴牌式”关怀,方能真正让青雁“归心归巢”。


构筑引力磁场,破解“吸附”难题。‌当前,基层人才流失的“虹吸效应”与青年返乡的“观望心理”,构成了引才工作的双重困境。破解这一难题,需从政策牵引与情感联结两端协同发力,以化解选择的不确定性。在政策设计层面,要通过创业扶持、政治吸纳、荣誉激励等政策组合拳,为青年人才铺设既有“真金白银”又有事业前途的发展通道;同时,还要谨防出现“拾进篮子里就是菜”的情况,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动态调整机制,将村级发展规划、队伍培养需求与人才引进目录精准对接。在情感认同方面,要聚力架设“乡情”与“事业”间的桥梁,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通过云端恳谈会、家乡发展观察团等多种有效形式,让在外青年及时感知乡土变迁的温度;要搭建参与式治理平台,邀请青年人才参与村庄规划、项目论证等工作,在思想碰撞中消解对基层工作的认知偏差,激发“反哺桑梓”的内在动力。


涵养留才生态,助力长效发展。‌留才之要,关键在于破解“水土不服”适配难题,推动价值实现与职业发展的同频共振。若忽视地域差异和人才特性,盲目“填鸭式”安置,既挫伤青年干劲,又加剧“引得来留不住”的恶性循环。要抓住职业发展这一核心关键,建立导师制培养机制,由离任村干部担任实践导师、行业专家担任专业导师,通过“传帮带”缩短适应周期;针对换届过渡期特点,设计“扶上马送一程”的交接机制,建立“履新护航”计划,确保工作衔接不断档、经验传承不失序。要抓住价值认同这一精神内核,建立评价体系,将带富成效、创新突破等硬指标与群众满意度等软指标相结合,并做实做细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人才荣誉体系、建立政治待遇衔接机制,打通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使基层岗位成为人才成长的“黄金台阶”,持续激发人才扎根基层的内生动力。


创新用才机制,释放乘数效应。人才使用的核心在于实现“人岗相适”的精准匹配,做到则人尽其才、事尽其功,班子效能倍增;反之则人才闲置或小材大用,导致效率低下、内耗严重,最终人才流失、组织空转。要营造以事择人、人尽其才的鲜明导向,注重人才专业特长与村庄发展需求之间的相互匹配,推行“揭榜挂帅”等有效机制,将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重点任务转化为“招贤令”,让青年人才在攻坚克难中实现价值,最大限度释放人才效能。要用好实践历练,搭建“战场练兵”的培养模式,探索在重难点工作推进中建立“青年突击队”,让人才在土地流转、矛盾调解等复杂情境中淬炼本领。要构建动态管理与弹性激励相结合的机制,对表现优异、符合条件者要突破论资排辈限制,及时选拔任用,充实到村主职岗位;对不胜任者则畅通退出渠道,实现能上能下。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基层治理现代化双重叠加的历史方位中,当引才磁场更具张力、留才生态更富温度、用才机制更显效能之时,万千青雁定能在基层天地振翅高飞。(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委组织部:川祖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