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基层年轻干部肩负着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使命,却难免在复杂的基层治理中遭遇思想碰撞、能力断层与作风考验。破解“水土不服”,需以“归零心态”“空杯姿态”“赶考状态”主动突破三重关卡,在基层土壤中汲取养分、拔节生长。
破“思想之困”:从“悬浮观望”到“沉心扎根”。初入基层的“不适”,首在思想认知的“温差”。习惯了校园或机关的线性思维,面对农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复杂生态,容易陷入“角色迷失”:或因生活条件落差产生“镀金心态”,把基层当“过渡驿站”;或因工作琐碎繁杂滋生“本领恐慌”,将群众诉求视为“棘手难题”。破解这一困境,需从思想深处重构对基层的认知——基层不是“背景板”,而是“主战场”;群众工作不是“附加题”,而是“必答题”。年轻干部当以“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主动拆除“心理围墙”:放下学历光环,把自己当作基层“小学生”,在走村入户中理解乡村治理的肌理;摒弃“过客心态”,将个人成长与村庄发展绑定,把“驻村期”当作“奋斗期”。唯有深刻认识到“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才能真正把“为什么来基层”的问号,拉直为“怎样干好基层”的感叹号,在思想上完成从“局外人”到“当家人”的蜕变。
补“能力之缺”:从“纸上谈兵”到“精准施策”。基层工作的“全链条”属性,对年轻干部的能力提出了多维挑战:既要吃透政策文件,又要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方言土语”;既要谋划产业蓝图,又要解决土地流转、技术推广等具体问题;既要应对突发矛盾,又要平衡法理情的复杂关系。克服“能力恐慌”,需构建“学习—实践—反思”的闭环提升体系,在“精准滴灌”中锻造“多面手”本领。一方面,要筑牢理论根基。系统学习“三农”政策、乡村振兴战略等核心知识,建立“政策工具箱”,确保在群众咨询低保、医保、产业补贴等问题时,能第一时间提供权威解答;另一方面,要锤炼实操能力。主动参与基层治理一线工作,在征地拆迁中学会“换位思考”,在矛盾调解中掌握“共情技巧”,在产业调研中培养“市场思维”。更要注重“精准发力”,针对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等现实问题,结合数字技术优势,探索智慧养老、电商助农等创新路径,让“书本知识”与“乡土智慧”同频共振,实现从“懂政策”到“会干事”的能力跃升。
强“作风之基”:从“蜻蜓点水”到“深耕细作”。基层工作的成效,最终体现在“脚底板的硬度”与“心窝子的温度”。部分年轻干部的“水土不服”,本质是作风上的“漂浮”——走访调研“打卡式”入户,解决问题“运动式”推进,面对困难“选择性”回避。破除这一积弊,需以“钉钉子精神”践行“一线工作法”,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将“成绩单”写在群众笑脸上。年轻干部要甘当“泥腿子”,常态化深入农户家中、产业基地、项目现场,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共话家长里短中,精准捕捉“急难愁盼”:可能是老人办理医保的操作难题,可能是田间灌溉的设施短板,可能是农产品滞销的现实困境。对这些问题,既要“即知即办”解决“小事”,更要“举一反三”完善机制,比如推动建立“代办服务点”解决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引入“订单农业”模式破解销售瓶颈。同时,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面对历史遗留问题不推诿、面对发展瓶颈不退缩,在持续攻坚中磨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让务实作风成为破解“水土不服”的关键密钥。(山东烟台高新区党群工作部:马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