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世界粮安
时间 :   2025-10-29 18:47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姚天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向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成立80周年致贺信,指出中国政府始终将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不仅成功解决了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还积极向有需要的国家伸出援手,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持续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


当前,地缘冲突、气候变化、经济波动等因素叠加,全球粮食供应链的脆弱性进一步凸显,无数民众的餐桌面临威胁。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更需团结协作、共克时艰。作为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大国,中国不仅筑牢了国内粮食安全防线,更以一系列务实高效的行动,为世界粮食安全注入了宝贵的确定性与正能量。


一、立足自身,筑牢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要理解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的贡献,首先要审视中国如何端牢自己的饭碗。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若无法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其本身就会成为全球粮食市场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因此,中国始终将粮食安全视为“国之大者”。


政策护航,守牢耕地红线:中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持续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科技赋能,实现藏粮于技: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技术持续突破,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农业机械化、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中国以不足全球9%的耕地,生产了约占全球25%的粮食,这一成就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


节俭风尚,减少产后损耗: 中国大力倡导“光盘行动”,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良好风尚。同时,通过改善仓储和物流设施,有效降低了粮食在产后环节的损耗。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中国对全球粮食安全最根本、最稳定的贡献。一个粮食自给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的中国,为全球粮食市场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兼济天下,中国是全球粮农合作的“行动派”

在筑牢自身粮食安全基础的同时,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开展农业国际合作,与世界共享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世界各国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休戚与共。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古语,深刻阐明“只有各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权才有基础”的道理。


技术共享,授人以渔:中国积极推动杂交水稻等技术在亚洲、非洲、美洲等数十个国家与地区落地生根,为解决当地粮食短缺和贫困问题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中国方案”。无数中国农业专家远赴他乡,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农业技术,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助力各国提升自主生产能力。


紧急驰援,雪中送炭:面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危机,中国始终及时伸出援手,通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渠道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助力受灾民众渡过难关。这种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生动诠释了风雨同舟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搭建平台,促进合作:中国通过举办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设立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等平台,积极促进全球农业科技、贸易、投资与政策方面的交流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合作才能办成大事,办成好事,办成长久之事”,并呼吁“携手推进重点领域合作,动员发展资源,深化全球减贫脱贫合作,提升粮食生产和供应能力”,“消除贸易壁垒,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携手应对日趋严峻的粮食、能源危机,实现世界经济复苏”。这些理念与行动,为增强全球粮食体系的韧性与包容性贡献了中国智慧。


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没有旁观者,也没有与世隔绝的孤岛。中国的实践有力证明,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行动与担当。从立足自身的“压舱石”,到面向世界的“行动派”,中国所走的道路、所付出的努力,为全球应对粮食危机提供了宝贵经验。


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与各国携手并肩,播撒合作的种子,收获发展的硕果,为共同端稳全球饭碗、推动构建没有饥饿与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坚信,只要国际社会同心协力、凝聚共识,就一定能够守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粮”心与未来。(加榜乡人民政府: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