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把外卖、快递骑手当作“城市基础人才”,不是抬举,而是承认事实。他们接住一日三餐、药品急件,是城市运行的最后一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说到底,就是把真正干活的人纳入制度,不停留在口头关心。从临时安排变成长期保障,账本要有清单,清单就有责任。
问题在现实,不在情怀。骑手强度高、流动大、保障弱。最常见的堵点是配送高峰与门诊时间冲突,电梯层层停影响时效,病假核销与平台考核对不上。一次性慰问解决不了这些长期矛盾。把他们写进人才账本,目的是让身份被确认、权益能兑现、服务可触达。
办法要实,落点要准。把骑手纳入常住人口公共服务清单,医疗、子女教育、住房租赁、法律援助同步衔接,人在城中,服务随行。职业健康前移,推广“骑手友好医院”,设置绿色通道、定制体检,开展家庭联动关怀,让小病不拖、大病不怕、就医不绕弯。分工要清楚:人社建账本和政策衔接,卫健落实医疗与数据归口,工会兜底帮扶和监督评估,平台投入职业健康与班前健康教育,街道作为首站受理与日常服务。经费要落地,把需要的服务打成一包,一次谈清谁出钱、出多少、用在哪,定标准、定时限,少折返、多兑现。数据只用于提升服务,最小必要、去标识化,按季度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节奏要稳,推进要快。先把底数摸清,把清单立起来,让“谁来服务、到哪就医、去哪个窗口”一目了然,尽快进入动态更新。办事要有体感,骑手带着工作证明到街道,不用来回跑,一个窗口能受理,一个二维码能通行,一张清单能看懂,尽量一次办成。试点要见真章,投入要有分量,把就医、培训、保险这些“硬保障”拧成一股绳,时间表与路线图同步亮出来,三个月看变化,看成色。后续更要靠评估说话,用看得见的指标做支撑,成熟一批、推广一批,别摊大饼,先把一个片区跑顺,再带动一片,推开一城。让应享的服务不用求人、到点能兑现,这才是“快”的意义,也是“稳”的底气。
尊重劳动要落在制度上。把“城市奔跑者”写进人才账本,让基础岗位有基础保障,让城市的每一次准时抵达,都有制度的托底与温度的回应。清单在前、兑现在后,城市因此更顺、更暖。(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