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致敬杨振宁:以榜样之光接棒复兴新征程
时间 :   2025-10-21 23:1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刘晓龙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近日,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以103岁高龄在北京溘然长逝。这位用生命跨越两个世纪的物理学巨匠,不仅重塑了现代物理学的认知版图,更以其传奇人生谱写了科学家与祖国命运交织的壮丽诗篇。当我们回望他沐光而行的一生,会发现其生命轨迹中蕴含着三重深刻境界,共同构筑了一位科学巨擘的完整形象,为后世立下不朽的精神标杆。


求真之境:以务实作风恪守“宁拙毋巧”。杨振宁先生一生秉持科学求真的精神,其“宇称不守恒”的突破正是敢于挑战权威、尊重客观规律的体现。他常以“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寄语青年,强调做学问与做事均需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他曾说:“做东西刚开始的时候不要取巧,老老实实地弄熟了,才能谈到巧。要朴实的东西,不要表面的东西。”这种求真精神体现在他整个科学生涯中。即使到了百岁高龄,他仍对很多事情充满好奇,保持着对科学世界极强的求知欲。对于年轻干部而言,要学习这种“求真”精神,沉到基层听真话、察实情,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要学习焦裕禄同志“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务实作风,凡事亲力亲为、探求就里;传承大庆油田“三老四严”的求实传统,以“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为标尺,不断夯实工作基础,锤炼过硬本领,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贯通之境:以坚韧定力成就“扎根破土”。杨振宁先生的文化贯通力,源于其如毛竹般“扎根破土”的深厚积累。他不仅在自然科学土地上耕耘,还在社会科学密林中穿行;不仅在当代科学山峰攀登,还在传统文化江河中搏击。他提出的“杨—巴克斯特方程”成为研究可积系统、量子群与拓扑量子计算的重要基础,促进了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杨振宁先生曾说:“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这种民族自信的建立,正是源于他对中西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贯通。年轻干部而言当用心体悟这种“扎根”智慧,在基层实践中沉下心来、扎下根去,在与群众同甘共苦中积累真经验、锤炼真本领;在艰难岗位中磨砺意志、锻造韧性,培养从容应对复杂局面的定力。同时,更要树立跨领域、跨专业的系统思维,主动打破部门壁垒和认知边界,在融会贯通中提升格局,实现从“扎根一隅”到“服务全局”的能力升华,真正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育人之境:以奉献担当践行“甘为人梯”。杨振宁先生晚年创建清华高等研究院、捐资育才,诠释了“甘为人梯”的格局。1997年,75岁的杨振宁应邀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立志要打造“中国版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他捐献100万美元现金,募集超1500万美元资金,引进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延揽密码学专家王小云院士等一批杰出学者。他常以“沉甸甸的低头麦穗”自喻,始终以谦逊姿态托举后学,其设立的多项学术交流基金,已为我国培养了数以百计的优秀科研人才。这份甘于奉献、成就他人的精神,恰与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一脉相承。年轻干部当汲取“传帮带”的责任担当,既要保持谦虚态度,主动向前辈请教学习;也要在成长过程中不忘提携后进,主动为年轻同志铺路搭桥、创造机会。只有在服务群众、培养新人的实践中甘当“铺路石”、乐做“护花泥”,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真正升华,让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山东烟台市福山区清洋街道办事处:刘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