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对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总书记提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内涵深刻、相互贯通,是我们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立足时代需求,发挥文化的多重功能,为民族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以文化人,强调用文化铸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从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的教育体系,从四书五经到书院讲学,中华民族一直将“以文化人”作为文明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新时代,我们要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代代相传。这体现了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文惠民,彰显文化服务人民的宗旨。文化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抽象符号,而是深深植根于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的活态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都体现了文化发展要满足人民需求的价值遵循。这要求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文润城,突出文化对城市发展的浸润作用。城市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我们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城市文脉,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以文润城能让城市成为承载记忆、激发创造、安顿身心的文明载体,这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以文兴业,强调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我们要统筹用好文化资源,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文化力量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这表明,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文兴业能为经济增长开辟新赛道,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活态传承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我们要深刻领会“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丰富内涵,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深沉持久的文化动能。(贵州省从江县斗里镇人民政府:杨智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