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常说:“种地的离不开锄头,干事的少不了平台。”这话不假。眼下,越来越多大学生、技术能人、退伍军人愿意回到乡村“另起炉灶”。可也有村干部发愁:“人请回来了,可干啥?去哪儿干?谁来带?”这不是人才的问题,而是平台的问题。
靠情怀能把人请回来,但不能靠情怀把人留下来。很多地方搞“引才大会”搞得热热闹闹,可落地一看,岗位虚、责任空、支持少。村里安排一个“农村发展顾问”职务,看着唬人,实则空转——无权无责没人理,谁愿干?
平台,不是一个“职位”,而是一块能落地生根的土壤。要么能干事,要么能成长,要么有奔头。缺了这仨,留人就是空话。比如,四川广元昭化区的“电商农创带头人”项目,一年里带动50多位回乡青年搞直播卖山货,仅“土鸡蛋”一个品类,年销售额超200万元。这就是实打实的“平台带动力”。又比如,在泸州纳溪,村级治理“积分制”吸引不少懂政策、有经验的新乡贤参与到环境整治、邻里调解中。不发工资,凭积分兑换农资、医疗券,也干得有声有色。只要平台实、机制活、前景清,人才不怕苦,也不怕穷,怕的是干着没劲,看不到希望。
那平台该怎么建?要围绕产业链,给能人一块地;治理链,给明白人一张桌子;服务链,给愿意扎根的人一个家。为此需打通“进来的门”“干事的路”和“成长的梯”。不能还在“城里人才认城里职称、农村人才靠评先进”的老套路打转。要把政策机制往乡土倾斜,把平台搭到地头田埂上。也需建立“人才成长台账”,用数据说话,用实绩画像。谁在村里推动过什么项目,成效怎么样,群众评价如何,都得进档、上云、可追溯。当然,还别忘了人情味。不是拉个微信群喊一嗓子就算联络,要让人才感受到这里有归属、有尊重、有未来。
“一个人干是火苗,一群人干才是燎原。”乡村振兴离不开千千万万“扎根人”。党委政府要唱主角,村两委要唱配角,乡贤乡友要上看台,合力唱好这出“平台戏”。正如农民锄地要顺垄开沟,我们也要“顺势而为、因人设岗”。把平台搭实了,让人才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乡村这片希望的田野,才有真正盼头。(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