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社会治理各领域的背景下,基层共青团组织积极拥抱技术变革,各类线上平台、数据库、新媒体账号已成为标准配置。然而,工具的升级并未总是同步带来工作效能的等比提升,其背后潜藏着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议题:青年工作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关系亟待重新审视与平衡。
一、现象背后的理论困局:工具效率对工作本源的“异化”风险
当前,基层工作存在一种倾向:过度关注工具的“效率”属性,却忽略了其服务的“价值”本源。工作的核心目标从“联系服务青年”悄然转变为“提高线上活动点击率”、“完善数据库条目”。这些量化指标本应是衡量价值的工具,却在实践中反客为主,成为了目的本身。
各组织在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上陷入“军备竞赛”,热衷于开发新功能、新平台,却缺乏对“为何而用”的深层追问,造成资源浪费和注意力分散。
二、理论辨析:数字工具在青年工作中的应然定位。
必须从理论上明确,数字技术永远是“器”而非“道”。它的全部价值在于服务于共青团联系、引导、组织、服务青年的“大道”。
数据是“路标”,而非“终点”:数据分析的价值在于揭示趋势、发现问题、预警风险,为决策提供参考,即充当指引方向的“路标”。但它不能直接给出“怎么办”的答案。最终的决策和行动,必须基于对青年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价值观的坚守和对青年本身的热爱。将数据结论等同于工作本身,是理论上的巨大谬误。
三、构建“价值理性”引领下的数字化工作范式
未来的青年工作数字化,必须是一场以“价值理性”为引领的深刻范式重构。
建立“价值-工具”综合效能评估体系:破除唯数据论、唯流量论的考核导向,建立一套融合了“工具效率”(如覆盖率、响应速度)与“价值实现度”(如青年满意度、问题解决率、认同感提升度)的综合评价模型,从指挥棒上扭转异化倾向。(共青团从江县委员会:许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