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政策“找人”,更要“懂人、助人”
时间 :   2025-09-09 19:0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文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9月起,各地陆续启动“就业政策宣传月”,高校、社区、园区成为政策直送的“第一站”。看似热闹的场景背后,却存在一个老问题:政策送到了,但人真正懂了吗?用上了吗?很多人并非不需要政策,而是不知道有政策,更不懂政策说了什么。文件动辄十几页,术语密密麻麻,一般群众看了两眼就放下了。政策“找人”,不能停留在“你看我发了”的层面,更要有人把它“翻译”出来。比如,大学生创业补贴,说白了就是“你来试试,政府兜底”;稳岗返还,说穿了就是“你别裁人,我补点儿”。听得懂,才有可能记得住、用得上。


政策不是送达了就完事,还要看它有没有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现在有些地方推行“政策服务包”,对一般人来说可能只是一摞资料,但对残障求职者、返乡农民工来说,一场贴合需求的招聘会、一次一对一的陪办服务,往往更有用。纸面上的信息,只有变成“我知道、我能办、我真领到”的体验,政策才算真正活了起来。政策的作用,归根结底要看“有没有帮上忙”。哪怕帮的是一个人,也能建立一份信任,带来一份踏实。这比写得多动人、说得多响亮更重要。


尤其面对一些就业困难群体,仅靠宣传远远不够,要真有人去问一句:“你现在最难的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现场帮你申请一下?”这些都是现实中最有效的治理动作。“看得到”却“不敢信”的情况也常见。群众有时并不是不配合,而是怕“又是说说而已”。一次政策没有兑现,就可能换来群众的冷漠;而一次服务真正落地,就可能赢得口碑和信任。从“我听说有补贴”到“我真的领到了补贴”,中间需要很多脚踏实地地努力。


宣传月不仅是一次政策的推送,更像是一场实践课。各地有没有走出去、有没有讲清楚、有没有办成事,其实都在考验基层的执行力。有的地方让政策“上墙”,有的地方让政策“上门”,前者是形式,后者才是温度。真正好的政策,不是“政府发了什么”,而是“群众得到了什么”。它不是一纸通知贴在网上就完事,而是要有人、要流程、要反馈机制,把政策办到人心里去。


当群众从“听说有政策”变成“我用过政策”,从“他们说有补贴”变成“我拿到了补贴”,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政策落地最好的注解。政策从不是单方动作,它需要群众的参与、基层的回应、系统地配合。只有形成“政策找人、群众找服务”的双向互动,才能让政策从找到人、帮助人,走向真正的“暖到人”。(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