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建设路口,工会 “川工暖‘新’免费早餐” 悄悄走红。凌晨五点,油锅 “滋啦” 响,油条、豆浆、肉包子冒着热气,成了外卖小哥、快递员等户外劳动者的 “力气根儿”。这些凌晨四点就奔波的人,常靠冷饭团、矿泉水充饥,这顿热乎饭不仅解饿,更藏着城市对劳动者的尊重。治理的温度,从不在文件报表里,就藏在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中。
这顿早餐带来的影响,远不止 “暖胃”。对劳动者来说,它打破了 “职业分等” 的隐性壁垒,让外卖员、司机们感受到 “凭力气干活就该被善待” 的踏实;对基层服务而言,它跳出了 “文件好看、落实难” 的形式主义,用 “一口热锅、一句‘来啦’” 的实在,找准了群众 “刚需”,拉近了干群距离。更重要的是,它给各地 “送温暖” 立了个标杆:从成都的早餐摊,到杭州 “工友驿站”、上海 “暖蜂小屋”,越来越多城市开始放下 “花架子”,走进群众的真实生活。如今,早餐摊旁的意见本成了 “解难题入口”,志愿者记需求、转部门、盯落实,让 “物质帮扶” 延伸到 “情感关怀”,让城市治理有了 “人情味”。
要让这份温暖延续,还得下实功。一方面,得把 “早餐摊模式” 做细,比如根据不同工种调整供应时间,给夜班司机留热饭,为快递员备便携餐盒;另一方面,要把 “意见本机制” 做实,对工人反映的停车难、休息点少等问题,明确部门响应时限,避免 “记了不办”。更关键的是,要让这种 “接地气” 的服务成为常态。工会不必总搞大型活动,多在街头设 “便民小站”,企业也可加入进来,在快递站点配微波炉、在网约车停靠点设饮水处。
说到底,城市的美好,不只靠高楼大厦,更靠对每个劳动者的善待。愿今后,“凌晨递杯热豆浆” 不再是 “新鲜事”,而是每个城市的 “日常事”;愿 “城市因你而美好”,能真正走进每个忙碌者的心里,让大家靠力气干活时,都能揣着一份踏实与体面。(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