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村的“无事酒”风气,终于迎来一场实打实的“退烧”。不是喊口号,不是贴标语,而是用一场“春风满巴渝”的行动,让份子上的沉重负担变成农民账本上的实实在在的结余。这场看似“小切口”的改革,撬动的是乡风文明的大命题,推动的是乡村治理方式的深层转变。
风俗无小事,背后是人情、伦理,更是资源的分配和生活的秩序。在“无事酒”泛滥的那些年,村民间形成了一种扭曲的“情感债”:你办我得来,我办你不能不到。谁不参与,谁就成了“生人”;谁不回礼,谁就被说“失礼”。从“礼尚往来”滑向“礼重人疲”,从“乡情互助”变成“情感裹挟”。一纸“酒帖”变成“催款单”,辛苦钱进了人情场,农事耽误,家业难顾。
改变这种沉疴,不靠一纸文件就能立竿见影。重庆的做法有一股“泥土气”,也有一股“认真劲”:不是简单地“一刀切”,而是让群众自己定规矩、立条款。村规民约不是束之高阁,而是写进家长里短;红白理事会不是摆设,而是走进厨房灶台,坐进群众心里。村干部带头、党员示范,谁家要办酒,得先过“理事会”这一关。风俗的“软约束”变成制度的“硬杠杠”,正是推动移风易俗的关键一步。
这是一场绵长的“群众工作”。老百姓不怕讲理,就怕没人讲理。“不让办”得讲清“为啥不办”,“不随礼”得说明“凭什么”,让村民心里信服、嘴上服气、行动跟上。任晓雅婆婆的一句“办酒不如一家人吃顿饭”,不是简单的拒绝,而是一种新的认同。从“人情债”中跳脱出来,靠的不只是制度,更是群众从心底对新风尚的拥护。
乡风文明不能靠“说起来好听”,必须落在“做起来管用”。重庆多地创新治理机制,用好“红白理事会”、建好“预警清单”、编好“三句半”,不仅整治了“无事酒”,也提升了乡村治理的精准度与温度。从“谁家又要办酒”到“玉米卖得咋样”,从扎堆凑份子到比试谁的粮多、菜好,村民的精气神回来了,生活的奔头清晰了。
移风易俗,从不是一阵风,靠的不是劝说,更不是凑热闹,而是常抓不懈、久久为功。风气一变,生态自清。重庆的实践说明,越是习以为常的“老风俗”,越不能轻视其治理的难度,也正因为深植人心,才更需要沉下心来“动土除根”。春风要常吹,旧俗需常扫。愿更多乡村,把人情负担减下来,把文明习惯立起来,让乡亲们的钱袋子鼓起来,心气儿顺起来,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