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村干部擅自将村民1.2万余元低保金转入自家亲属账户;部分乡镇工作人员借低保办理之机索要“好处费”,经群众举报后被严肃查处;有村民成年后进入事业单位,却仍违规领取两年多低保金……据《半月谈》报道,近年来,伴随部分地区低保审批“权力关口”进一步下移,个别地方“保命钱”该给谁竟成了村干部“说了算”的事,“保命钱”审批渐成困难群众“新困难” 。
监守自“保”、携“保”谋私等违规操作,是对民生底线的粗暴践踏。“只进不出”的粗放管理,让低保资源偏离“精准滴灌”轨道。据部分地区专项整治数据显示,清退不符合条件低保对象占比超15%,足见问题严峻性。若任由“保命钱”遭遇违规侵蚀,低保制度兜底保障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将沦为空谈。
不可否认,审批权限下放本意是提升效率、贴近群众。可乡镇“人少事多”的现实梗阻,让好事难办好。以某乡镇为例,民政岗位仅1 - 2名工作人员,却要承担上千户低保申请审核,精力严重不足。个别干部或“甩锅”心态作祟,或基于现实困难,让审批“权力关口”进一步下沉,催生村干部“一言堂”乱象。权力下放的善意,因基层治理能力跟不上,成了违规操作的“温床”,加剧了困难群众“保命钱”审批的难度。
防止“保命钱”审批成困难群众“新困难”,当以“零容忍”惩治违规,用制度创新补治理漏洞,借技术赋能提升保障精度,方能避免“一放了之”粗放治理,筑牢困难群众“安全网”,让“保命钱”真正成为困难群众的依靠。
一方面,“保命钱”审批要防止监守自“保”、携“保”谋私等违规操作离不开干部作风硬约束。低保审批流程长、环节多,考验基层干部责任担当。建立县级民政部门与纪检监察机关常态化联动机制,对审批全流程“嵌入式”监督,让推诿懈怠无处遁形;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公示申请条件、流程及结果,让权力阳光运行,才能真正筑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防线。低保审批是行政流程,更是干部作风“试金石”,关乎群众“保命钱”能否守护好、民生底线能否守得住。
另一方面,“保命钱”审批在制度设计上需注意把握“放”与“管”的平衡。既要发挥基层干部贴近群众优势,以“铁脚板”走访摸排,让“应保尽保”有温度,又要加速打通房产、存款、工商等跨区域数据库,借“大数据”穿透信息壁垒,让“应退尽退”有精度。“铁脚板 + 大数据”协同,既减基层负担,又提摸排精准度,是信息化时代让有限资源流向困难群众的关键路径。
总之,守护困难群众的“保命钱”,绝非简单的行政流程,而是一场关乎民生温度与治理成色的深刻实践。要在审批监管上做“细”,对家庭收入核验、财产状况筛查等环节锱铢必较,让每一笔资金流向都经得起检验;要在精准施策上做“实”,动态校准低保标准和低保对象,真正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要在作风建设上做“严”,以零容忍的决心,铲除贪腐懈怠的土壤,让民生底线守护者永葆公仆本色。只有当“保命钱”真正成为弱者的遮风港,才能让困难群众从每一次公平高效的审批中感受到“人民至上”的执政温度。(泸县财政局: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