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基层干部的精力投向何处,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的温度、治理效能的高度。然而,长期以来,形式主义如同附身于肌体之上的“软藤”,看似无害,实则层层缠绕,不断消耗着基层干部的宝贵精力与资源,侵蚀着治理效能与发展根基。
随着《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从中央到地方持续推进基层减负工作,文山会海、督查考核、表格台账和检查督查明显减少,工作效能显著提升,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走村入户,了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并非是“一阵风”式的整改,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久久为功、必须精准施策,常抓不懈,着力构筑长效机制。
破形式主义之困,需以“精准”为剑。形式主义表现多样,其害甚深。于基层而言,其桎梏主要体现在文山会海、表格台账泛滥,过度留痕、层层加码、多头重复,频于迎检等。破除形式主义桎梏,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多管齐下,打出组合拳。
强化源头管控,精简文风会风。从上做起,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坚决砍掉“可有可无”的会议文件。严格会议频次和规模,能合并的合并,能简化的简化,能采用视频等形式的不要求线下集中。提倡短、实、新的文风,开短会、讲短话、求实效。
优化考核评价,树立实干导向。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大幅削减不必要的台账、报表、材料要求。坚决杜绝以“痕迹”代替“实绩”,将“流程”等同于“落实”,将基层干部从“表格堆和台账堆”中解放出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倾听群众诉求、解决民生难题上。让考核指挥棒真正指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规范督查检查,整合归并事项。统筹规范各类督查、检查、考核、调研活动,严格控制总量和频次。整合“重复交叉”的督查考核,推行联合检查、综合考核,避免多头重复、层层加码。
强化精准施策,落实长效监督。减负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基层组织的负担痛点,差异化施策。同时,要建立常态化的监督反馈机制,畅通基层干部反映诉求的渠道,对减负政策落实不力,甚至变相增加负担的行为严肃问责,防止问题反弹回潮。
破解形式主义、筑牢基层减负长效基石,本质是“还权于基层,还责于实干,还情于群众”,目的是让广大基层干部能够轻装上阵,腾出更多时间去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街头巷尾、倾听民声民意、解决急难愁盼。
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既需要上级部门“带头转变作风”,也需要基层干部“主动作为”。只有形成“上级带头,基层响应”的良性循环,才能让基层真正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坚实基石”,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减负增效”中不断提升。(惠水县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