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面临新挑战的当下,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干预为辅、保护为要”的工作理念,通过校社联动、打防结合、责任共担的“三位防护”模式,探索出一条未成年人保护新路径。
一、筑牢校园主阵地,打造安全成长“第一课堂”
将学校作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前沿阵地,以“三个常态化”为抓手,为辖区在校学生营造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一是夜查夜巡常态化。组织群防群治工作队每日对校园内外开展夜巡夜查,及时处置校园周边安全隐患,为师生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二是法治教育常态化。创新开展“五个一”法治教育活动(每月一次主题班会、每月一次法治宣讲、每季度一次警示教育、每学期一次亲子法治家长会)。三是护学工作常态化。每周五放学时段组织相关部门等人员在学校门口开展护学活动,不但明显改善校园周边交通秩序,而且学生上下学的安全也得到了有力保障。
二、构建“打防结合”新机制,织密犯罪防控网络
采取“双线作战”策略,不断提升“护苗行动”的工作成效。一是严厉打击违法行为。联合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等部门联系开展重点场所监督检查,严查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未成年人独居租房、未成年人出入娱乐场所、旅馆不登记未成年人信息等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二是加大预防侵害力度。再次开展未成年人保护突出问题“大排查大起底”,建立完善“四色预警”管理台账,对未成年人实施分级管控。依托乡村少年宫和农家书屋,设立“心理疏导工作站”,配备24小时值班人员,为未成年人提供亲情陪伴、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等服务。公布部门办公电话,提供在线举报、心理咨询等服务。利用新媒体视频定向定期向家长、教师推送普法短视频、警示教育短视频,引导全社会关心关爱未成年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不受侵害。
三、压实“两大责任”,构建协同保护体系
(一)压实家庭监护责任。组织召开家长会,集中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必修课程,发放《监护责任告知书》。开展“敲门行动”,组织网格员、村干部等走访辖区未成年人家庭。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配备志愿者,为辖区未成年人家庭提供指导服务。
(二)压实各方保护责任。建立儿童督导员制度,配备兼职儿童督导员,配备儿童主任。常态化开展“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压紧压实部门和村工作责任,督促校外单独租房未成年人监护人切实履行监护责任,不得再次出现未成年人校外租房现象。(仁里水族乡人民政府:张凌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