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是政府与群众对话的桥梁,一份逻辑严谨、内容务实的公文,字里行间都会传递着政府依法行政的严肃态度和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然而近期,两起地方政府公文抄袭事件接连曝光,荒诞的“复制粘贴”痕迹,不仅让公众大跌眼镜,更揭露了个别地方政务工作“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
公文抄袭背后其实是多重问题交织的病灶。从思想根源看,懒政思维是罪魁祸首。一些干部将公文撰写视为“走个过场的任务”,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接到工作部署后,既不愿深入基层摸清本地产业特点和群众需求,也懒得研究政策细则与实际情况的结合点,反而抱着“别人的模板好用就照搬”的敷衍态度,把“复制粘贴”当成最高效的工作方法,即便内容与实际情况脱节也无关紧要。这种对工作轻慢的思想态度,本质上就是对“为民服务”初心的背离。
能力短板的制约,也让部分干部陷入“不得不抄”的困境。公文写作并非简单的文字拼接,它需要撰写者既懂政策理论,又熟悉本地实际,还要具备问题分析的能力。但现实中,一些基层干部缺乏系统的公文写作培训,面对任务时,既不知道如何调研收集数据,也不懂如何将政策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案。于是抄袭就成了其“无奈”选择,最终也导致“水土不服”的公文出现。
制度层面的漏洞,则为公文抄袭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一方面,一些地方的政务考核陷入“重数量轻质量”的误区,鲜少关注文件是否落地见效、群众是否真正受益。在这种导向下,有的部门为了“赶进度”,则放松了对公文质量的把控。另一方面,公文审核不够严谨。审核环节往往只看格式是否规范,对内容缺乏实质性审查,使得抄袭文件能一路绿灯发布,直到被公众发现。
杜绝公文抄袭,需要从“思想、制度、能力”出发,打出组合拳。首先要破除懒政思维,强化责任意识。通过主题教育、案例警示等方式,让干部深刻认识到:一份贴合实际的就业扶持文件,可能帮数个家庭解决生计;一套科学合理的乡村振兴方案,可能让一个村庄实现发展。同时,需要组织干部深入基层开展“沉浸式调研”,让文件真正源于实践、为民服务。
其次要补齐能力短板,提升写作水平。定期开展公文写作培训,邀请政策专家、资深文秘授课,并组织干部开展“公文写作实战演练”,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建立“老带新”传帮带帮扶机制,让经验丰富的干部指导新人,帮助其快速掌握公文写作的精髓。
最后要完善制度设计,堵住监管漏洞。改革政务考核机制,将“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数”作为核心指标来替代以往只关注“发文数量考核”,让干部从“为了发文而发文”转向“为了实效而写文”。同时,优化公文审核流程:明确审核人员的审查责任,对文件中的数据来源、政策适配性要进行逐一核实。(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人民政府:李博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