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查检查考核本是推动政策落地、检验工作实效的重要手段,但现实中,一些地方却陷入了“督查满天飞、考核层层加”的怪圈。基层干部疲于填表格、整台账、迎检查,真正抓落实的时间反而被挤压。更值得警惕的是,过度督查催生了“材料美化”“迎检突击”等形式主义问题,甚至出现“工作干得好不如汇报写得好”的扭曲导向。这些现象背后,既有上级部门对基层实际了解不够的官僚主义问题,也有考核机制设计不科学的制度性缺陷。如何让督查检查考核回归本真,既减轻基层负担,又不放松工作标准,成为当前作风建设中必须直面的课题。
督查检查考核的核心在于实效,而非形式。现实中,一些督查组习惯于“看材料、听汇报、走流程”,对实际工作成效缺乏深入核查。“走过场”式的督查,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让基层将大量精力耗费在应付检查上。要让督查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转变工作方式,少看“纸上成绩”,多看“实际成色”。督查人员应深入一线,通过随机走访、暗访抽查等方式,掌握最真实的情况,确保督查结果反映实际工作水平。
规范督查检查考核,还需打破部门壁垒,避免重复扎堆。基层常抱怨:“今天扶贫督查刚走,明天环保检查又来,同一项工作反复被查。”这种多头检查、重复考核的现象,既浪费行政资源,又加重基层负担。问题的根源在于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各自为政。对此,可探索建立“综合督查”机制,上级部门加强跨条线协调,推动关联性强的督查事项合并进行,实现“一次督查、多项覆盖”。同时,还可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共享数据库,实现督查结果互通互认,避免同一问题被反复核查。
督查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工作,而非单纯问责。然而,一些地方将督查异化为“找茬工具”,发现问题后简单通报批评,却不帮助基层分析原因、解决问题。这种“只查不改”的方式,容易挫伤干部积极性,甚至催生消极应付心理。督查不应止于“挑刺”,更应注重“治病”。督查组在指出问题的同时,应结合实际提出可行性建议,必要时协调资源支持基层解决问题,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闭环,让督查真正成为推动工作的助力而非阻力。
此外,考核标准的科学性也直接影响督查实效。目前,一些考核指标过于强调“量化”“可视化”,忽视了工作的实际质量和长远影响,导致基层为了达标而搞“短平快”项目。这些脱离实际的考核标准,不仅无助于工作推进,还可能引发新的形式主义。考核指标的设计应注重实际效果,减少机械化的数量要求,更加注重工作实绩和群众获得感。考核标准应当体现差异化原则,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指标权重,避免“一刀切”。要加大群众满意度在考核中的比重,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群众意见,让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北宋镇:王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