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发市场收摊后,一群年轻人弯腰拾起被丢弃但仍完好的蔬菜,这一幕正在全国多个城市悄然上演。他们手中拎着的帆布袋里,装着的不仅是食材,更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他们在摊位间低头寻觅,捡起那些被丢弃却依然完好的蔬菜水果:几个青椒、一棵白菜、几根弯曲的黄瓜。
这场被称为“捡菜”的风潮,近期在社交平台上掀起热潮,单条捡菜视频最高播放量甚至突破20万,“当我下班后去菜市场能捡到什么”话题阅读量更是飙升至400多万。
一、动机多元,环保与实惠兼得
多数参与者承认,此举更多是出于新鲜好玩——被丢弃的蔬菜品相不差,扔掉可惜。除了“整活”之外,“捡菜”本身也是在践行一种富有意义的环保生活。同时,捡菜也满足了现代人对“采摘”和收获的原始渴望。在城市化的生活环境中,这种直接从自然中获取食物的体验变得稀缺。有网友幽默评论:“这弥补了我们内陆城市无法赶海的遗憾。”
二、生存现实,捡菜背后的经济压力
然而,并非所有捡菜者都是为了流量或娱乐。一位硕士毕业的药学专业网友自述,在小县城月入5000元,需同时赡养母亲、偿还2400元房贷,每月伙食费达2300元。为节省开支,她开始记录日常花销:给母亲买苹果花13元,吃鱼花43元……看到母亲抱怨枕头不舒服,她想换个好枕头,再添一部智能手机。最终,她决定加入捡菜队伍。
三、媒体争议,歌颂苦难还是认可务实
对于捡菜现象,网络上的观点各不相同。有媒体报道称赞这是年轻人反对食物浪费的环保行为,甚至称他们“发现了生活里简单的快乐”。但这种报道角度引发了不少争议。网友嘲讽这是“把国衰说成快乐开心,主持人也是专业!”、“正能量满满,把低工资都能包装成清新脱俗”。
那些穿梭于批发市场夜色中的年轻人,捡起的不只是被落在地上的蔬菜。有人看到了一种“富有意义的环保生活”,有人看到了“零成本生存”的无奈选择,还有人看到了“放下面子”的价值观转变。无论如何,这场发生在菜市场的“捡菜”风潮,已经超越了简单省钱的范畴,成为一个观察当代年轻人生活态度与生存策略的独特窗口。(古州镇人民政府:杨尧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