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执法动态 >
执法动态
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 谋发展惠民生
时间 :   2025-08-21 20:44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罗蓉蓉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近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为基层工作拨开了形式主义的迷雾,指明了务实高效的方向。基层减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更不是一场短暂的运动,而是需要以钉钉子精神贯彻到底的实际行动,这不仅是对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的有力呵护,更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


基层减负,首在告别“口号式落实”,用实际行动破除形式主义桎梏。现实中,一些上级考察组尽管“专业不对口”,却热衷“指手画脚”,对基层工作的专业性视而不见,仅凭主观臆断来评判具体事务,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却无所适从。更令人困扰的是,不同考察组的评价标准时常“打架”:某项工作在此组看来是亮点,到了彼组却成了问题;这边刚按要求整改到位,那边又提出截然相反的整改意见。这种“翻烧饼”式的指导,本质上是形式主义在作祟,不仅消耗了基层大量的人力物力,更挫伤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基层减负不是一句空话,关键在于打破这种混乱的考核逻辑。既要建立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杜绝“各吹各的号”;更要明确“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考察组真正俯下身子倾听基层声音,使考察指导回归服务基层发展的本位,而非异化为压在基层肩头的“额外负担”。


基层减负绝非工作的“松懈”,而是要转变工作形式,回归服务群众的本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欲知民间疾苦,须到田间地头,躬身倾听百姓心声。一些干部错误地认为,减负就是少干活、少担当,这其实是对减负政策的严重误读。真正的基层减负,是剔除那些叠床架屋的报表、冗长低效的会议、空洞无物的汇报,把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家中。田间地头才能反映最真实的民情,群众口中才能表达最迫切的需求。当干部们不再围着材料“精雕细琢”、围着会议“循环打转”,而是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紧盯民生实事落地,基层工作才能真正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从“纸上谈兵”的虚工到“落地生根”的实效之变,让每一项政策都能结出惠及民生的硕果。


基层减负,亟需着力减少内耗,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追求进步、争创先进本是干事创业的动力,但如果脱离实际演变为盲目攀比,就会异化为形式主义的新变种,成为基层难以承受之重。有的地方为了“出亮点”“争名次”,不顾本地实际情况,盲目照搬外地经验,大搞“形象工程”“面子项目”;有的部门为了在考核中“拔头筹”,把精力集中于做台账、填表格上,甚至不惜在数据上“做文章”、在材料上“编故事”,这种不重实效重包装、不重民生重排名的做法,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更背离了为民服务的初心。基层减负,旨在引导干部摆脱“唯分数论”“唯排名论”的束缚,把群众满意不满意、工作务实不务实作为衡量政绩的核心标准,唯有让政绩考核回归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本位,才能让基层干部从无谓的内卷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用在解民忧、纾民困的实处。


《若干规定》的出台,为基层松绑赋能提供了锐利武器。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减负松绑非为懈怠,实为释放被形式主义捆缚的治理能量。只有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形式主义的顽瘴痼疾,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才能让他们把更多心思用在谋发展、惠民生上,才能真正激发基层的活力与创造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惠水县王佑镇人民政府:罗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