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执法动态 >
执法动态
以“三问”铸初心 做“公仆”担使命
时间 :   2025-08-22 20:5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杨思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指南。时常扪心自问“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在反躬自省中校准方向,在躬身实践中践行“公仆”担当,才能让初心永不褪色、使命始终在肩。


一问“为了谁”,在宗旨叩问中锚定方向。“为了谁”,是检验初心的“试金石”。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理应用来服务人民。若心中只装着“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把岗位当特权、把职责当筹码,便会在功利主义中迷失方向;若始终惦记群众的“急难愁盼”,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方能在为民服务中找到价值。扪心自问“为了谁”,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政策制定是否贴合群众需求?工作推进是否考虑群众感受?问题解决是否回应群众期盼?唯有把“为民”二字刻入骨髓,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才能让每一项决策、每一次行动都经得起民心检验,让初心在为民造福中愈发坚定。


二问“依靠谁”,在力量溯源中凝聚合力。“依靠谁”,是践行使命的“方法论”。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事业发展最深厚的根基。脱离群众的干部,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精巧的规划也会沦为“空中楼阁”;扎根群众的干部,才能汲取无穷智慧,让改革发展的蓝图落地生根。扪心自问“依靠谁”,就是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主动向群众学习、听群众意见。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问问农民需要什么技术支持;在社区治理的网格里,听听居民对服务有什么建议;在企业车间的流水线旁,了解工人对发展有什么期待。当干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同说一种语言,才能把群众的“金点子”变成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让使命在凝聚民智民力中更有力量。


三问“我是谁”,在角色定位中严守本分。“我是谁”,是永葆本色的“压舱石”。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而非高高在上的“官老爷”。若摆不正位置,把“干部”身份当作特权的象征,便会在享乐主义中腐化变质;若始终牢记“我是人民的勤务员”,以“店小二”的姿态服务群众,才能在清正廉洁中坚守底线。扪心自问“我是谁”,就是要时刻警醒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否用来谋私利?面对诱惑是否守住了原则?对待群众是否保持了耐心?从“把群众当亲人”的情感认同,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行为自觉,唯有始终以“公仆”自居,以“清廉”自守,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站稳脚跟,让初心使命在清正本色中永葆纯粹。(计划乡人民政府: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