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执法动态 >
执法动态
学习百年部史,传承优良部风
时间 :   2025-08-21 17:18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艾霞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翻开部史长卷,最动人的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挺身而出的身影。


上世纪七十年代,老部长带着技术员在戈壁滩上扎帐篷,用算盘算出了我国第一套行业标准,笔记本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批注,如今读来仍让人热血沸腾。对我们基层的许多部门而言,这种作风早已融入日常:可能是疫情防控中,基层干部凌晨三点还在核对流调信息的键盘声;可能是极端天气过后,防汛人员蹚着积水排查隐患的脚步;也可能是社区治理一线,网格员拿着日记本在楼道里记录独居老人用药需求的笔尖。危难时豁得出、攻坚时顶得上、平常时守得住,这正是“部史”里最动人的注脚。工作中的这些事让我突然明白,部史哪是冷冰冰的年份数字,全是一代代人干出来的实在活儿。就像我们部门现在保持着一个习惯:不管多急的材料,发出去前必须两个人交叉核对。一开始觉得麻烦,后来站长告诉我们说:“咱们笔下的每个数字都连着老百姓的事儿,差一点都不行!”从那以后,“较真”就成了我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在我们经管站档案橱里放着一把旧算盘,红木框子磨得发亮,算珠边缘包着层温润的包浆,站长说这是她刚进经管站工作时老会计传下来的,算过各村的分款账,核过上级拨款的明细,最要紧的是“颗颗算珠都得沾着实在”。还记得我第一次独立做账时,我对着种类繁多的账目发怵,导致一笔账的小数点错了位,站长没批评,只是把那把算盘拿出来,给我讲起了老站长的故事:“当年老站长算10个村的占地补偿,用它扒拉了三天三夜,小数点后面三位都不差。他说数字里藏着良心,差一分钱,群众心里就多道坎。”那天我抱着账本核对了半夜,指尖磨得发红,总算明白老会计们为啥总说“账房里的灯,得比自家的亮”。


去年在核对一笔机械费支出时,这笔款项的附件缺了验收单,经办人说“回头补”,我差点就签字通过了。下班前整理凭证准备盖章时,我又想起了站长的话:“这章盖下去,就是咱给国家和群众当的担保,缺一块角都不行。”第二天一早,我跟着经办人跑了趟施工现场,补全验收单时,太阳正照着田埂上刚种的果树苗,心里踏实得很。


现在用的电子记账,动动鼠标就能完成记账工作,但老规矩没丢。站长经常说:“做会计的,眼睛得像放大镜,能从数字里看出门道。”她年轻时核查过一笔扶贫款,账面没问题,可她发现领款名单里,有户人家早搬去了县城。就凭着这点“不对劲”,她骑着自行车跑了三个乡镇,最后追回了被冒领的钱。现在我核对报表,总习惯性地多问一句“这数字背后的事,能说清吗”,就像站长当年那样。


其实会计的部史,从来不在豪言壮语里。它是算盘珠子碰撞的清脆声,是账册上工整的批注,是前辈们反复叮嘱的“一分钱都不能含糊”。现在那把旧算盘还摆在档案橱里,不算账时也总忍不住拿出来拨弄两下,就像握着前辈们的手,知道自己笔下的每一个数字,都连着沉甸甸的责任,得像他们那样,算得明明白白,守得干干净净。(龙门街道办事处:艾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