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党员干部唯有将锤炼党性作为终身课题,在理论淬炼中坚定信仰,在实践磨砺中锤炼品格,在严于律己中永葆本色,方能筑牢精神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成为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骨干力量。
党性修养,首在筑牢信仰之基。 强化理论武装正是筑牢这一根基的“源头活水”。广大党员干部须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要带着信仰学、带着思考学、带着问题学,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活到老,学到老,立足自身岗位,在学习中对接群众需求,以持续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淬炼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任何风浪面前都能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成为经得起各种考验的“坚强柱石”。
党性修养,贵在砥砺实干担当。党性修养不是“闭门造车”的自我标榜,而是融入为民服务、履职尽责的具体行动。实践则是检验党性的“试金石”,也是锤炼党性的“大熔炉”。真正的党性,最终要体现在推动事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扎实成效上,用实实在在的业绩接受历史和人民的检验。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在兰考治沙的实干中诠释党性;廖俊波“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在脱贫攻坚的奔波中彰显担当。他们的党性不是写在报告里的口号,而是刻在为民办实事的每一个脚印里。广大党员干部应提升党性修养,发扬“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善作善成,把“办公室”搬到基层一线,把“课堂”设在群众身边,在与群众交谈中了解实情,在为民服务中解决难题。
党性修养,严在恪守清廉底线。唯有守住党性底线,保持自我革命的锐气,才能让党性远离“腐蚀”。后汉名臣杨震赴任过昌邑,县令王密深夜赠金致谢,称无人知晓。杨震严拒:“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 时代楷模王传喜一直坚持“村干部要手不伸、嘴不馋、心不贪”,村里平均分配土地时,他带头要举例村庄最远最差的地。从古至今,广大干部始终坚持从“一丝一粒,我之名节”的细微处自律,在“检身若不及”的反思中自省,以“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的觉悟涵养自觉。当前,广大党员干部更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抓修养,常照镜子,多正衣冠,在小事上守得住,在独处时守得稳,在诱惑前守得牢,把纪律规矩当“戒尺”,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任何时候都不逾越底线、触碰红线。
党性修养无捷径,唯有常修常炼。党员干部当以“朝受命、夕饮冰”的使命感,把理论学深、把实践做实、把自律抓严,让党性修养成为融入血脉的精神品格,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挺直“硬脊梁”,以过硬党性展现新作为、新担当。(莱西市院上镇人民政府:肖照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