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孩子们卸下学业重担、拥抱自由成长的美好时光,但溺水、交通意外、网络风险等安全隐患如影随形。守护假期安全,不能仅靠“嘴上提醒”,更需打通“教育引导—家庭监护—社会协同—政府保障”的全链条,让安全防护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筑牢”。
一、教育要走深走实,让安全意识入脑入心
安全教育不是简单的“禁止清单”,而应成为孩子的“生存技能课”。学校放假前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提醒,告知学生危险行为,要用溺水模拟体验让孩子感知危险边界,通过交通实景演练掌握避险技巧,结合网络诈骗案例教会信息保护。家长更是要言传身教,主动学习,为孩子讲解水域风险,乘车时示范“一盔一带”的重要性,让抽象的安全知识转化为孩子的本能反应。政府要做好宣传工作,如利用赶集日发放宣传手册、制作宣传视频、下村开展院坝会、入户进行案例讲解等,进一步增强学生和家长的安全意识。
二、家庭要守牢底线,把好监护“第一关”
假期里,家庭是安全防护的主战场,不少意外源于监护的松懈。家长要主动担起监护的责任,对低龄儿童做到“视线不离开”,在家长的陪同下才能带小孩到规定游泳区内游泳,对青少年要明确活动范围和时间节点,同时主动学习急救知识,向家庭成员普及,让家庭既能预防危险,又能应对突发状况。
三、社会要协同发力,织密公共防护网
孩子的安全需要全社会“搭把手”。村(社区)应排查辖区内的池塘、工地等隐患点,加装护栏和警示标识,组织村干、公益性岗位、志愿者开展午后巡逻;商场、景区等场所要升级安全设施,对游乐项目进行定期检修,配备应急药品和专业人员;互联网平台需强化青少年模式,严控不良信息,用技术手段为孩子筑起网络“防火墙”。
四、政府要主动兜底,健全保障机制
职能部门要发挥统筹作用:交管部门加大对未成年人骑行、酒驾等行为的查处;水利部门应在各村设置安全游泳点,配合救生设备,同时组织人员对危险水域进行常态化巡查;应急部门要定期组织假期应急演练。通过完善预警机制、畅通求助渠道,确保意外发生时能快速响应,将伤害降到最低。乡镇派出所要不仅要对辖区住宿、娱乐场所进行排查,还要加大巡逻力度,为未成年人的安全保驾护航。
暑假安全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学校、家庭、社会、政府,都要对孩子的暑假安全负责,只有每一个环节都压实责任,才能让安全防线无缝衔接,让孩子们在阳光下安心成长,让假期真正成为充满欢笑的“快乐季”。(贵州省榕江县两汪乡人民政府:周永玲)